东汉时设置尚书台,统领百官政事,长官称尚书令。但是此时的尚书台在体制上仍然属于少府序列,官品低微,所以另派大将军大司马太傅以录尚书事的名义秉政。
东汉末设侍中寺,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置侍中散骑常侍等官,多以卓有学识的士人充任,为一时清选。
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按: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
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
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的权力逐渐扩大。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隋朝建立后,将北周仿照周礼设立的官爵制度废除,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隋设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五省,秘书省类似于后来的馆阁,内侍省则是一个专门的宦官机构,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其中,决策者为内史高官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高官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隋朝,三高官官均为相职,同时,三公三师也参预朝政,也是宰相。
唐代三省制的特点是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转变。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因为尚书仆射是职事官从二品。
《文明的见证》无错章节将持续在小说网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
喜欢文明的见证请大家收藏:文明的见证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