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见证-第1014章 帝国的政体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科幻小说>文明的见证> 第1014章 帝国的政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14章 帝国的政体(2 / 2)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汉成帝置“四曹尚书”,即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尚书。此后世六部尚书之滥觞。宋郑樵通志职官略三尚书总序:“汉成帝初置尚书五人,其一人为仆射,四人分为四曹。常侍曹,主公卿;二千石曹,主郡国二千石;民曹,主凡吏民上书;客曹,主外国夷狄。”

汉光武帝刘秀在尚书台设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书,为六部前身。西晋时,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属尚书省。

宋公元1086年,反变法派执政,改为三省共同议事,奏请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实际上使三省合一,后习惯上常统称三省。南宋公元1129年,又实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时或省并,如公元1129年以礼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比部兼司门,工部兼虞部,屯田兼农部等,还省并若干寺监入六部。公元1163年,又进一步省并六部下属诸司,如以司封兼司勋,礼部兼祠部,兵部兼驾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辽代南面官系统中,设三省六部其中“中书省”初名“政事省”,设官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设一省六部,一省,金为尚书省;元明为中书省。明1380年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三师三公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