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好了分类机后,冯诺打开了机器的开关,卡片开始唰唰地分类了。他关照李加奈和钱羽之看着机器,就和冯珊一起回机房检查服务器的运行情况了。/p
快中午的时候,冯诺回到了车间里。卡片已经分类完成了,他看了看表,2个时多一点。对于分类1万张卡片来,速度还挺快。不过李加奈和钱羽之却沮丧地坐在机器旁。/p
原来并没有找出任何符合条件的卡片。/p
这倒很奇怪。冯诺想了想,又看了看分类机的情况。他注意到第9号卡袋里没有任何卡片,第10号卡袋却有几张卡片,这明这些卡片是倒在了最后一关上。他捡起了10号卡袋里面的一张卡片看了一下。——这些卡片之前已经用译码机在顶端打印了每列对应的数字。/p
“2750。这个户主不叫林光辉。”冯诺。“你们查查,3354,这是林,没问题。然后是2567,2750。”/p
“林广灰,这个人叫林广灰……”李加奈又好气又好笑。/p
“是不是打孔时候打错了?”冯珊问。/p
“哼,”冯诺哼了一声,他倒觉得此人八成是广州难民营收容的难民,所以带了一个“广”字,至于“灰”,大概是收容当起名用得都是各种颜色吧。/p
“原籍:,这是福建吧。职业:农民。成份:军户。”——看来这户八成是和百图林氏没什么关系的了。/p
李加奈根据这些信息,在户籍信息表的“福建”“农民”那一叠中,找出了林广灰家成员的“常住人口登记表”,抄录了必要的信息,写成一份证明文件。还在后面附加了信息查阅过程的明,冯诺也在上面签了字。/p
元老们现在都很自觉地把能看到的问题解决掉。——不论是不是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事情,总归这是元老院的事情,那也就是自己的事情。/p
都写好了,李加奈就准备把证明送出去。/p
“加奈,你就不用回来了,下午去地会办理一下调职手续,把档案拿过来。”冯诺吩咐道。/p
随后,他让冯珊和钱羽之整理卡片,分别按户籍所在地姓氏原籍和职业统计人数,然后与人工计算的结果作对比,正式测试分类机的样机。/p
正式转换工作的一个星期后,李加奈在回家的时候收到里一封发件人是一个邮箱号码的信件。她没有左顾右盼,立刻拿起信封,迅速塞进了口袋。/p
晚上,李加奈迫不及待地找机会拆开了信件,里面是没有任何抬头和落款,只有简单的几句密语指示。她又仔细核对了数处暗记,确定无误后才强自按捺内心的激动,销毁了信件。/p
当李加奈如约到了信中指示的联络地点时,下巴都快惊掉下来了,没想到经常来电子设备车间指导他们技术的贾组长竟然是自己的上线。她可从来没有察觉到过。/p
贾苯却没什么意外的表情,他没有解释为什么会中断和她的联系――李加奈自然也没有问――只是简单询问了李加奈这段时间的情况,又收下了她交上来的工作汇报和个人结。指示她“一切照过去方针办”后,就匆匆离开了。/p
第二,李加奈精神饱满的回到车间时,冯诺正在指导冯珊和钱羽之使用分类机,还在黑板上写了不少东西。见到李加奈回来,他点点头示意她也过来一起听。/p
分类机的测试很成功,只是,不能处理“或”条件的确是个很大的局限。关于如何改进,冯诺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思路,不过今他要以此为例给学生们上一节课。/p
这其实已经涉及到了计算机的核心原理。他要的并不是简单的操作员,而是能实际运用的程序员。/p
“今,我们从理论上来分析一下,我们的分类机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不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p
“首先,排序。毫无疑问,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们把10个读卡单元上的读卡触辊对准同一列的09,则卡片就会按照这一列的数字被推送到10个卡袋中,手工把卡片重新合成一叠时,这些卡片就是按这一列数字的大排序的了。”/p
“其次,单条件分类。‘把所有卡片分为男性和女性两叠’。这个完全可以完成,只需要打开1个读卡单元,对准性别列的0孔,性别为0,也就是女性,会被推入卡袋,男性则不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