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医国高手> 第二章 北京城里那位还是不死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 北京城里那位还是不死心(2 / 2)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此时船队正航行在夷陵以西的江面上,朱由榔望着湍急混浊的江水,不由得诗兴大发,吟了一首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

“是啊,陛下,四川不取,南京则不稳啊。您看,这江水滔滔东流,逆水行船如此费力,若是顺流而下,估计用不了一个月,就可以直达南京了。”顾炎武道。

“是啊。四川天府之国,千里沃野,最是富庶,却是易守难攻。哎,雪松,你知道入四川有三条路,但知道分别叫什么道吗?”朱由榔问道。

“陛下,这可难不倒臣。从阳平关出发,翻越米仓山,到达四川广元,再经过剑门关,到达梓潼绵阳,最后抵达成都,这条道叫‘金牛道’。

自汉中出发,翻越米仓山,直通向四川的巴中,再由巴中继续向南可达重庆,这条道叫米仓道。

自汉中子午,经过西乡万源,最后到达达州,再继续向南也可至重庆。当年杨贵妃吃荔枝,唐玄宗派人从四川急运荔枝到长安,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走的就是这条路,所以被称作‘荔枝道’。陛下,不知微臣说的可对?”

“哈哈哈……,雪松,果真渊博的很啊,确实好此。”朱由榔赞赏地说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臣从龙之前,因避难没少跑了地方,每到一地,必千方百计寻地方志来读,故而对各地地理风俗掌故人物也算比较熟稔。”顾炎武毫不客气地自吹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句话说的好。读死书,就成了赵括的纸上谈兵。只有仗剑天涯的人,才能体验人间疾苦,写出的的才是脍炙人口的佳句,人生中的真谛。诗仙太白,诗圣杜甫,哪一个不是读了一肚子书,走了一辈子路呢?”朱由榔道。

他很想跟顾炎武这句名言接个下联:“走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这个下联,若从字面意思上看,是没有什么,只不过是增加阅历,增加看人的本事而已。

不过,朱由榔可不打算接下去,因为,“阅人无数”很容易让人往歪处想。作为皇帝,他可不能留下这种千古名句。

到了后世,还不知道会被那些年轻的“杠精”如何解读呢。

“是啊,陛下,从读书到做官,其实是一样的道理。臣若为一县一府之主官,一定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决不会高高在上,坐在衙门里胡乱发号施令。”顾炎武道。

“嗯,从读书引发到做官,雪松此番感悟非常不错。这样吧,你刚才这句话写个文章,交给你的好朋友给发表发表,朕看可以作为各位地方大老爷的行为准则之一。那些不问民间疾苦的官,朕是真容不下他们。”朱由榔道。

“是,臣再仔细揣摩揣摩,把陛下的意思理解透,写到文章里去。”顾炎武应道。

“前方已到归州,咱们君臣是不是去瞻仰一下屈原祠?”朱由榔问道。

“陛下,屈原祠并不在归州,咱们的行程耽误不得。依臣之意,等咱们得胜而归之时,再去凭吊一番,陛下您看可好?”

“好吧,还是以国事为重吧。”朱由榔接受了顾炎武的建议。

毕竟这是去打仗,而不是来旅游。

“陛下,江上风大,还是回舱休息吧。”杨爱立在朱由榔另一侧,见有话缝,连忙道。

“陛下,后面快船送来一份紧急奏折,是锦衣卫指挥使马吉翔令人快马送来的。”

朱由榔正准备回舱,却见船尾一位中年男子着急忙慌地过来,手里拿着一份奏折。

朱由榔接过来,略看了看,眉头一下皱了起来:“果然,北京城里那位还是不死心哪。”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