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六六章(2 / 2)

从各方面的证据表明,太子遇袭所用的火器,应该来源于大理,但是,皇城司调查的结果,只有大理往国朝运送的途径相关人员,以及通过长江航道,漕运负责运送的证据。

最终这部分火器的去向,皇城司却再一次没了方向。

几百条火枪若还在境内,一旦朝廷发动,这将是······王中正不敢想,也不敢提醒。他相信官家考虑的比他周全。

这时候,王中正也想通了,为什么在太子遇袭时,所有伤亡的皇城司探知都不是火器致命,是因为歹徒对火器不熟悉,甚至可以说是第一次使用。

但是,从太子遇袭至今,几个月时间过去了,只要经过训练,熟练使用火器真不是难事。

“让广南西路的探知也动起来,参与到事件的调查中。”

现在还没搞清楚大理到底往境内运送的火枪到底有多少。

从工坊城的账目看,国朝支援大理王室护卫的火枪,先后有三次,总数达三千条,而对应配备的弹药是三千卫队攻防战中一个月的用量。

这个量可以完全不必考虑大理可以有什么居心不良的行为,而当初朝廷允许这样的支援力度,也是因为大理的文臣武将受国朝节制的基础。

而后,段思廉的退位,段廉义缓缓的回收权利,都一直没真的触动大宋在大理的利益,或者说,大宋一直没顾上找这个欠收拾的小弟麻烦。

这时候,赵曦只能寄希望于他们不至于丧心病狂,对朝廷还有胆怯,寄希望于大理不敢破釜沉舟······

所以,赵曦让皇城司调查广南西路。成都府路因为矿城的原因,整个与大理接壤处,所有沟通大理和成都府的线路基本都被开发了。跟大理临近的广南西路,还达不到熟悉并看管所有通道的程度。

荆湖南路声势浩大的调查渐渐有点收手的迹象,朝堂上没人觉得不正常,知道内情的臣工,似乎在接受这样一个结果。

太子中规中矩,虽然没有官家在少时那般出类拔萃,但太子的能力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即便是撇开继承人的身份,都认为太子具备内阁大臣的素质。

有点歪打正着,官家在太子遇袭事件上的妥协做法,倒是让太子在重臣中争取了不少的同情分。

其实,就太子的经历而言,不管是讲武堂还是工坊城,这些官家真正的嫡系,太子是都经历过的,可以说有深厚的人脉基础。否则,苏颂不会顶着关心宫墙内事务的嫌疑,来跟官家东拉西扯的说这些有的没的。

朝堂进入了一个稳定期,本身太子遇袭事件就是小范围知晓,平灭西夏后的各项后续工作正按照朝廷该有的流程,慢慢的正规化。

州府的设置资源的瓜分官员的安置驻军的编派等等,党项人原控制区,正在被大宋稳步接收。

太子在整个过程中有深度的参与。

aonclick防采集自动加载失败,点击手动加载,不支持模式,请安装最新版浏览器!/aonclick/divid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