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海城的守将若是换成王朗,今日只会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闭门不出,依靠坚韧而厚实的铁桥大门,固守龙海城,任凭来敌如何折腾。
轰城大炮固然厉害,但龙海城作为原庆朝最著名的城池之一,建筑坚固,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轰坏或者摧毁的。
龙海城就像一个巨大的龟壳,龟缩其中,就极难被攻破。
只不过,即便是龟缩,被皇朝盯上的龙海城,最终也讨不到什么好的结局。
郭林毕竟不是王朗,他比王朗更有远见,他知道,如果一味地固守龙海城,他就会被完完全全限制住,等到罗不凡一次次将大军派过来,龙海城面临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被夺取,而他郭林,也免不了死在龙海城或广济城中。
若想求得生机,那就不能龟缩此地,毕竟,这城池之中,可是有着七万兵马,被围困起来,发挥不出任何威力。相反,如果能够派出去一部分,远可以骚扰攻打陆上城池,建立根基,近可以折回来抗击敌军,与龙海城内的士兵内外夹击。
郭林的决策能力很强,当即就派出了四万多人马。
这四万多兵马分为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两万人左右,其中一个队伍命名为长击军,由郭林手下两位得力的副将高浩和张图带领。
高浩和张图本来是王朗麾下的副将,当初郭林斩杀了王朗之后,这二人当即表示对郭林这个东域王崇拜之至,然后臣服了他。
后来,郭林也是发现,这两个人的部署和统兵能力,比起王朗都要强,以前王朗之所以能安然无恙的镇守龙海城,就是依靠麾下的四位副将,其中两位就是高浩和张图了。
这二人都是勇猛的将军,战斗能力也是二流巅峰,让他们统兵出城,自然合适。他们统领的军队之所以命名为长击军,是郭林临时想起来的,郭林的意图是让他们出城之后远攻天京城,故名为长击军。
剩下的两万兵马,由王朗四大副将的其他两位欧阳奉和李林统领,取名攻兆军,攻打京兆关之意。
京兆关相比天京城来讲,距离龙海城更近,并且,京兆城小,比较容易攻取,按理说郭林应该分兵一万,将主力放在攻打天京城方面。但郭林不得不为自己留一手,他是想着一旦龙海城被围困,攻兆军没准还能抽出一部分兵马前来解围。
郭林这一招,实在有点不简单,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今天他所做的一切,早就在罗不凡的算计之中。当然,罗不凡也不是故意算计,只是普通的扎实防守,郭林自己撞在枪眼上了。
说到此事,就不得不提到天京城和京兆关的守兵,当初在攻下天京城和京兆关之后,罗不凡只是派两个不知名的小将镇守,给他们两城主将的名号。后来,为了加强这两座城池的统辖,罗不凡就暗中派遣大将郭宏镇守天京城,毕竟,天京城是原来庆朝的京都,不知道有多少人暗中盯着,想要打下天京城,然后用这座城池做手脚。
这可是一座现成的可以用来称帝的主城,在全天下人的心中,也具有极大的信誉。因此,哪怕罗不凡不以天京城为都城,也要防止这个原本的京都被别人打下。索性他让郭宏暗中为主将,去守天京城,不过,表面上,依旧是之前的小将为主将。
这样做,也是为了引诱敌军。
罗不凡并不害怕有人能攻下天京城,只要有郭宏在,这座城池就不那么容易被攻取。但他不让郭宏明面上为天京城主将,甚至天下人都不知道郭宏去天京城当主将了,还以为他在深宫之中。
而皇朝,多数人传,郭宏失踪了,不知道去了哪里。
只要有人去攻打天京城,罗不凡立刻就会知道谁反对他,郭宏可灭之。若是将郭宏的身份早早地亮出来,恐怕那本来要攻打天京城的人,便不敢去进攻了。
至于京兆关,罗不凡倒是没有避讳,在郭宏离开京城柴桑之前,让他派遣自己麾下副将张珊去镇守,与此同时,罗不凡任命神猿军张岩麾下孙华带领神猿军二百人,协同张珊镇守京兆关,二人共为主将。
原本京兆小关,一个守将就够了,可罗不凡为什么要派遣两个守将呢?原因自然是,现在唐朝刚刚建立,任何可能被攻取的地方都要小心谨慎。一旦有一座城池被打下来,就可能令天下人揭竿而起,对抗唐朝。
故此,张珊和孙华两员大将共同镇守京兆关,算是双保险。
这也是为了防着郭林,龙海城距离京兆关和天京城实在有点太近了。说是天京城距离龙海城比较远,但实际上,也是极近的,龙海城一直以来都被称为是天京城的水上依靠,也因为如此,当初天恩皇帝楼千元逃离天京城之后,直接就前往龙海城了。
近,就有可能被出兵攻打,一旦让郭林掌控了陆上城池,就会对唐朝的统治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皇帝的权威。便是出于这个原因,罗不凡表面上不动声色,而实际上,已经是防守地死死的。
郭林还以为,罗不凡刚刚登基,建立皇朝,事务繁杂,根本没有来得及在天京城和京兆关部署,此时他让两支军队去攻打这两座城池,一旦成功,不仅仅能挫败唐朝士兵的锐气,还能吸引围困龙海城的兵马,可以说是一招围魏救赵之法。
郭林下令放下铁吊桥,让龙海城的五千兵马率先冲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