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桑城家家使用火炕,这两三个月来,都没有一家出现走水的情况,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炕在屋内,燃烧炉是个封闭性很好的空间,也遇不上半点风,便无从说走水。
第二,炕内燃烧的是涅石,其实,在燃烧的时候并没有火焰,而是通红通红的暗火,即便在茅草屋内,也烧不着。
而此时,东城楼涅石和柴火都在外面燃烧,如果起了乱风,后果不堪设想。
就算仅仅只有反方向的北风,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风险。
前世,罗不凡在初中就学过这样的物理知识,风吹沙丘,沙丘反而向风吹来的方向移动。
那是因为风动一面压强更小!
东城的火也一样,如果北风不过于强烈,北面的压强就小于东南,火苗有可能会顺势北窜,将大片房舍点燃。
罗不凡的执行力一向很强,当即下令全城守兵,只要是闲着没事的,都开始往茅草和木屋上面浇水。
如今寒冬,在入夜之时,气温骤降,水就会迅速结成冰凌,几乎相当于在茅草房和木屋顶上盖了一层冰铺,即便有火苗飞来,也会瞬间熄灭。
只要冰铺不是特别厚,茅草房和木屋在承重方面不会出问题。
罗不凡作了详尽的部署,包括如何往上浇水,浇多少,浇灌的速度保持多少能令水分尽可能的渗入房顶并且保证不漏水。这些都是罗不凡经过细致分析之后精准预测过的,绝对能保证防火,并且不会破坏房子。
由于冬天天气干燥,再加上房内有火炕烘烤,倒是不用担心受潮的问题。
士兵们起初发愁如何将水浇到房顶上去,毕竟,茅草房和木头房的承重极低,很难站上去一个人普通重量的人,当初在建造的时候,也是用了长梯子,小心翼翼的布设,有的是让家里的小孩子爬上房顶,茅草房倒是能经得起小孩的体重。
罗不凡帮他们想了一个好办法,将扁担的钩子用绳子栓牢,留下短短的钩头,用绳子栓牢,挂上木桶,杵到屋顶上面,轻轻侧弯,水就能从木桶里面缓慢流出,还能起到减缓渗透的作用。
柴桑城的房屋多半低矮,一根扁担一个木桶,就够士兵往房上灌水。
为了加快速度,罗不凡让三四个士兵配合,每四个人负责一间房屋,从四面浇水,很快就能完成浇灌。
做完的士兵就去找看有没有剩余的房屋需要浇水!
看着忙来忙去,如同蚂蚁的士兵,罗不凡也是一阵感慨:唉,若是早出现水泥结构的房子,就不用考虑着火的问题了!今年倒是罢了,等明年开春,天气转暖,同时,战事稍缓之后,一定要将这些木头房,茅草房一间一间地替换成水泥房!
到时候防风防雨,百姓当可安居乐业!
就从柴桑城开始,将柴桑建造成第一座模范式的现代化城市!
罗不凡想想一幕幕现代化的场景即将出现在这个时代,就忍不住有点激动。
陈立骑着战马,晃晃悠悠地走在最前面,凌动和凌贤带着三百士兵走在最后面,一路无话。
他们借着黑夜,顺利饶过最东面的城池,来到北城。
站在北城之侧,凌动拍拍战马,往前面移动了几步,低声道:陈先生,还请您指挥,如何烧城!
这个简单!陈立摆摆手,让所有的弓箭兵都靠近上来。
士兵们的火箭早已点好,只听陈立道:所有将士,对准屋顶,狠狠地射,将你们的箭矢射完,任务就完成了!
言罢,凌动和陈立皆是往后撤,给士兵们让开一条道路。
士兵们呼呼啦啦的上来,接下来就是一阵嗖嗖的声响,箭矢一根接着一根的射入柴桑城内。
这些士兵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箭矢无一例外,都落在房顶上。
箭矢上面涂抹有焦油,故此,一遇到房屋的茅草或者木头,就燃烧起来。
柴桑北面,顿时陷入了混乱。
这些士兵在陈立的指挥下,射了十波箭,三千箭矢,将柴桑北面一百五十米内的房屋都点着了。
柴桑北城的异动立刻惊动了巡城的兵马,巡城兵小将乃是于飞扬帐下的副将军张贺,张贺跟着于飞扬学了不少本事,也学到了他英勇果敢的风格。根据射箭的密度,他很快判断出来敌不多,于是就领着巡城兵冲了出去。
将士们,我们撤!柴桑城这次遭殃大了!
凌贤看到陈立摆手,欢喜地喊道。
陈立、凌动和凌贤走在军前,带着三百士兵疯狂撤退,等张贺带着兵马追出来的时候,他们已经跑出了一公里外。
张贺咬咬牙,也是下令士兵追杀上去。
于飞扬擅长长枪,就在罗不凡的同意下建立了长枪军,此时,张贺统领的正是一支长枪军的小队,长枪军疯狂追击,眼看与走在最后面的弓箭兵距离不断拉小。
双方的战马嘶鸣,令黑夜显得热闹。
眼看张贺的长枪军无法追上弓箭兵,张贺猛的用力,将长枪一标枪的方式投了出去。
黑夜中,一根长枪划过夜空,张贺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奇迹。
这根长枪迎着北风呼的一声穿透一个弓箭兵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