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卷阅读444(2 / 2)

三秒钟。

事后回忆,冰迷们纷纷惊呼了起来,将这三秒钟称之为“绝杀的三秒钟”。

为什么这么说?

不过就是萨霍夫三周呀,谁不会跳是不是?

还有那个联合燕式旋转很难吗?男单的选手谁不会做呢?

可是。

可是!

众所周知。

跳跃是相当消耗爆发力的,复杂的联合旋转同样也属于技术部分。

谁家的选手不是在酝酿了又酝酿之后,在冗长的“待机”时间后,还不忘记回头看看位置,然后才能做出一个跳跃动作。随后为了调整呼吸,神经病才会马上接第二个技术动作,以为不晕的吗?以为爆发力无穷的吗?

运动员也是人,也会累,也会需要调整呼吸的好不好!

技术的动作……接续步……技术动作……接续步……

以为这样的安排是为了什么呢?

是为了让运动员进行自我调整啊!

因此。

在正常的编排里,哪有说跳跃动作做完之后也不休息一下,直接进旋转动作的啊?

而且关键是,运动员自己也很难做出来。

呼吸无法调整。

爆发力短时间内无法蓄力。

最关键跳跃出去之后,哪怕是花滑运动员都会有小小的失重感觉。

这些都需要一点时间去调整的。

更何况苏宇不是跳完了直接做燕式旋转。

他还在中间加了一个跳跃进入的动作。

虽然事后采访苏宇,苏宇说跳进让我更容易蓄力。

但是现场看着却不是这么一回事。

能够想象那种轻盈的,连续跳跃,然后又进入旋转的画面吗

短短的时间。

苏宇用自己的身体,用他出人意料的编排,给了大家一种仿佛突然高潮了一般的感觉。

转三步伐让他在场地中间公转。

乔克塔步让他自转。

然后滑出。

纵身一跳便是萨霍夫三周。

高飘远的萨霍夫三周落地。

再次朝后滑出。

不过下一秒,便是一个转身蹬冰,接上了一个跳进的动作。

标准的跳进动作直接让他进入了燕式旋转。

直至“甜甜圈”的旋转呈现。

可以说,这一套动作流畅的真的具有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短短时间,如同噼里啪啦炸响的鞭炮一样,在观众的眼前呈现出了一种仿佛视觉盛宴般的美好画面。

轻盈。

灵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