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灯光大亮,粉丝爆发出巨大的尖叫,摄影机慢慢越过嘉宾席,好几人都起身拼命为凡星鼓掌,爱哭担当嘉宾A又开始流泪了,哽咽着说:“太棒了凡星,真是太棒了。”
方之木震惊地说:“这人哭得……太夸张了吧?”
穆康理解地说:“钱不好赚啊。”
两人周身镇定的气场和摄影棚里又哭又叫的火热气氛格格不入。方之木疑惑地想,很厉害吗?还好吧?我听过穆康比这厉害一万倍的曲子啊。穆康则无聊地想,快点好吗,都他妈录了快六个小时了,老子好饿。
众人对凡星一通猛夸,都快把还没正式出道的凡鲜肉吹成下届金曲奖歌王了。导演见事态不妙,干脆地打了个手势,示意还算冷静的嘉宾C把话cue给冷场担当穆康。
嘉宾C:“穆老师觉得怎么样?对自己学生的表现还满意吗?”
穆康直白地说:“我只是制作了首歌而已,他不是我的学生。”
“冷场担当”诚不欺我,嘉宾C干笑道:“……哈哈哈哈,穆老师很有原则啊。”
穆康对凡星说:“感情很到位,我没什么好说的。不过几个和声转换时的音程基本都没唱准,你总是习惯性地低了十几个音分,录音时可以修,现场就不行了。”
方之木也说:“你自己做demo用吉他时大概听不出来,刚刚配上这首编曲的和声,音准问题还是挺明显。”
流行歌曲对音准的要求并不需要这么高,因为能听出细微到音分差别的耳朵是要经过专业训练的。穆康和方之木的这段点评,对凡星来讲其实有些吹毛求疵了,几名旁观选手都在暗自庆幸:穆老师真严格啊,幸好听了高人指点,没有选择同他合作。
作者有话说
拉二: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SergeiRachmaninoff-ThePianoConcertoNo.2inCminor),Op.18,由俄罗斯作曲家和钢琴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于1901年完成,特点是老被演。
拉三: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SergeiRachmaninoff-ThePianoConcertoNo.3inDminor),Op.30,完成于1909年9月,首演于1909年11月28日,特点是巨难弹。
第二十二章
凡星录完之后,终于只剩最后一名选手了。穆康第一次录影录这么久,又好几个小时没抽烟,心头火气直窜,整个人烦得想毁灭宇宙,连带着台上那名面容清秀的选手都在穆康眼里变得面目可憎起来。
你最好给我快点,如果敢他妈录两遍,老子就掀桌不干了,他恶狠狠地想。
不止穆康,摄影棚里所有人都已精疲力竭,方之木一边叹气一边偷偷翻白眼,转头问身后的导演:“这是最后一个吧?”
导演连声称是。
最后的男生没有凡星那么好的待遇,嘉宾ABC随便和他东拉西扯了两分钟,导演就示意可以往下走了。
这名走嘻哈风格的选手周详地贯彻了敢于面对挑战的嘻哈精神,居然要当着著名钢琴家方之木和非著名钢琴家穆康的面弹钢琴。
真是后生可畏,方之木挑挑眉,看了穆康一眼。
穆康浑不在意,只对着桌子发呆。
舞台上灯光渐暗,选手在钢琴前坐好,追光打在他清秀侧脸,镜头正对准他带着戒指的手。从大屏幕上看起来,手型架得还不错,指节挺立,是练过很多年琴的熟悉模样。
男生深吸一口气,弹下第一个和弦,紧接着一段充满巧思的旋律,音符编织美轮美奂的画面,一个呼吸间便扑面而来。
所有人都愣了。
包括方之木,包括穆康。
这段音乐完完全全就是穆康的风格,甚至比之前凡星的那首《执着》更穆康。《执着》至少还遵循了原曲的旋律和情感,这段钢琴彻头彻尾走的是穆大才子天马行空的思路。
几个懂行的嘉宾立刻转头去看穆康,眼里都带着询问:你的学生?
穆康无声摇头:我不认识他。
钢琴片段大概一分钟,男生弹完之后,伴着音乐站起来,帅气地走了两步进入说唱部分。
音乐从始至终简单明了,一直在重复一段大部分人都没听过,但穆康和方之木耳熟能详的旋律。两人默然对视几秒,穆康再次坚定地摇了摇头。
方之木脸慢慢沉了下来,穆康面无表情地看着选手卖力地完成了全部表演。
音乐结束,灯光亮起,选手满头大汗地对大家鞠躬。他可怜到连粉丝团都没有,表演结束,观众席居然没人为他尖叫。
全场鸦雀无声,所有嘉宾都讶异极了。
不出意外的话,这将会是一次谁都始料未及的逆袭。
导演在台下拼命朝不知为何忽然断电罢工的嘉宾ABC打手势,还是冷静的救场担当嘉宾C率先反应过来,犹豫地问:“你是和哪位老师合作的?”
男生小声说:“王祥老师。”
嘉宾C左右看了看:“王老师今天没来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