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战争已经结束,但吴君翊还是花了很多时间处理后续事项。
为了把张继才捞出来,他不得不把许多罪责追究到已经远离朝廷的旧人、甚至死人身上。吴君翊还是比较理智的,至少这种反倒清算的时候,并没有把它扩大成惨案。
但有个人,他想要轻轻揭过,朝臣却不肯放过他。
那就是建宁帝。
细细追究,当初签订宣庆之盟、割让土地的背后主使就是建宁帝,贾盛德不过是琢磨着他的心思说话罢了。弃城南下,这个决定也是建宁帝做的。大半河山,就这样被直接放弃,建宁帝身为大齐的皇帝,罪不可恕。
这话,若是之前,当着儿子议论做父亲的过失,任谁都没胆子说,可如今是太平盛世,吴君翊的宽容有目共睹。连张继才都能被赦免,加官进爵,言官也渐渐放开了胆子畅所欲言。
起先是一个小御史上书,奏折中引用宣庆年间故事,讽喻规劝吴君翊。接着,就引发了御史们争相上书,矛头直指建宁帝。
而六部和内阁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支持:上书奏请重修英宗实录。
这些大臣们几乎都是从翰林院升上去的,之前修实录时他们还是跑腿的小编修,成稿是怎么修改的,朝中官员心里都有数。当年翰林院执掌学士早已离开,大家也不介意旧事重提。
何况因皇帝喜好篡改史稿,这种事情流传下去,他们做大臣的脸也不必要了。
不过这些人也不傻,他们上书前,还是先跟沈瑜通了个信。
沈瑜回京之后,接着做他的太子詹事。虽然没有太子,不过皇太弟也是一样的教导。任谁都能看出吴君翊对这位的宠信。
当日沈瑜也是参与了修实录的,如今由他牵头,重修实录,陛下是不是就肯点头了?
不过他们也知道自己的要求多少有些过分,所以除了叫上了沈瑜交好的同年们,还准备了一套关乎声誉地位的说辞。可他们没想到,对于这样明摆着拿自己当筏子,不怀好意的提议,沈瑜却在短暂思考后便点点头。
“怎么,这都是要造反么?胁迫朕?先皇尸骨未寒,一个个上蹿下跳,巴不得把他编排成昏君是不是??!”
吴君翊鲜少会在沈瑜面前这么大动肝火,尤其是其中还有沈瑜的因素。
“伯瑾,你是怎么想的?”吴君翊抖落了那封签着沈瑜名字的奏折,眼中有震惊和被背叛的刺伤。
沈瑜却平静地抛出了一个似乎全然不相干的问题:“你当初,为何要定年号为明宣?”
这个年号是吴君翊自己挑选的。不过这种事,其实也说不上什么理由。年号无非是喜庆的字,以求一个好兆头。不过真正灵不灵,那可就是天知道了:比如英宗的宣庆,就一点都不喜庆,倒是后来换成建宁后过了几年太平日子。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