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卷阅读25(2 / 2)

郁承渊神色未有明显变化,“但‘迷魂之法’朕觉不妥。”

“强行让人遗忘一段记忆确有不妥,但比起他们的安危来讲。这点小问题,也就不值一提。”柳誉也知这一提议最大的残忍之处。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朕以为不妥之处并不在此。”郁承渊手指在桌面上轻点。

柳誉忍不住沉思了片刻,随后想到了什么,忍不住双膝一弯,直接跪倒在郁承渊面前。“草民考虑不周,还请陛下责罚。”

“你有何处考虑不周?”郁承渊询问。

“百姓不欲传播神迹与旁人强行禁止传播,是两回事。若真有神佛存在,或会降罪于人。”柳誉话语之中有几分自责。穆靳对他多有帮助,对江南百姓更是有大恩德,他却是差点让穆靳陷于危境。

“草民之计最大程度保障了一国百姓安危,却会让前辈一力承担罪责。若前辈有损,对我崇国来说比之开战损失更大。”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穆靳对崇国的意义何止‘一将’的程度?他若是愿意出手,甚至可以一力扭转战局。

“柳案首知错便可。你乃是爱民心切,朕可以理解,怎会降罪?”郁承渊从穆靳口中得知这天地间目前没有神佛的存在,柳誉却不知情。

“你此次的确有失考量,日后当以此为戒,朕方能放心将诸事交托于你。”

郁承渊同样觉得穆靳会有更完善的解决方式,极可能类似于‘迷魂之术’。但他不欲请穆靳出手,原因其实很简单。若事事都求助于穆靳,如何展现他自己的能力?郁承渊可没有忘记,他现在正在考验时间内。

擅于识人、用人倒也算是身为帝王的优势。然穆靳并没刻意隐藏过自己的实力,他所了解的讯息很多都是穆靳自己显现出来的,请穆靳出手体现不出他作为帝王的优势。

在完美解决神迹传闻与展现自身能力之间,郁承渊选择了后者。正如他之前对柳誉所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若是日后真的出现了问题,穆靳总不可能袖手旁观。目前的这点不完美,不会影响大局。这个方法对郁承渊来说,反倒可称得上是公、私之事,两全其美。

柳誉先是一愣,忍不住去看郁承渊的神色。见他神情不似作假,心下方才有惊喜浮现。

郁承渊此言,显然是认可了他的能力。‘将诸事交托’,能够被陛下交托事则怎么也不会是一介白身。这句话可以看成许诺官职。

如今他还未参加举人考试,未有为官资格,能力便得到了陛下承认,甚至亲口许诺,称之为一步登天也不为过。

犯了错不仅没有责罚,反倒得到这样一个讯息,他怎会不喜。

柳誉心下的惊喜在面上也浮现了一瞬,下一刻便被收敛,复又行礼,“草民遵从陛下教诲,日后必将严于律己。”

“我期待柳案首的表现。”郁承渊期盼柳誉能尽快成长起来,为他所用。目前柳誉,还是有些太稚嫩了。虽然比起同龄人要好许多,但怎么能斗得过朝堂里的那些老狐狸。

郁承渊的态度让柳誉觉得自己身上多了一个担子,一个让他爱不释手的担子。来源于上位者的压力,让他迫切的想要完善自己。

“希望有一日能与柳案首同朝为官。”严威与柳誉相处的时间不长,有资料为底,对他的印象却是不错。见他出口反驳,还有几分担心。如今柳誉不仅安然无恙,还得到了郁承渊的许诺,严威面色也放松了许多。

突然,一声嘹亮的鹰唳在帐篷外响起。

严威连忙开口,“陛下,微臣暂离片刻。”

“速速前去。”郁承渊向帐篷外看了一眼。

严威说‘暂离’当真只是暂离,很快他便拿着一个封着红蜡的竹筒走回了帐篷,“陛下,之前派出的兵士传回了消息。”

柳誉看到哪上面鲜红的印记,便知只隐秘信息。“陛下与严大人有要事相商,草民不便在此,先行告退。”

“无妨。”郁承渊视线扫过右手边的桌面,隐隐能看到几张带着褶皱的信件边缘也有红色的印记。对严威接下来要回禀的事,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郁承渊连亲自查阅的兴致都无,“爱卿直接查阅便可。”

严威打开塑封,神色上有几分了然。不过他还是认认真真的将信件内容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这才开口。“微臣得到佛陀退水消息,第一时间调动混迹于民众之中欲引导舆论的兵士,关闭了神迹区域内外的进出门户。”

此次受命引导舆论的兵士是他最为信任的一批,彼此之间皆是用‘迅鹰’传信。迅鹰乃是崇国特有的鹰种,因为速度极快故称此名,数目稀少。在崇国也多用于战场和一些重要区域,常人很难接触到。

正因为有迅鹰的存在,严威才能一早得知这次看似无边无际的神迹,其实只笼罩了江南部分区域。也正是因为它们,严威才能在佛陀退水后第一时间做出安排。

“这是负责守卫江佑县边缘的兵士的回信,说是已经彻底封堵了出入之处,陆续应该还会有兵士回应。”

“严爱卿确不负朕之所托。”

江南灾区大水一日便全部退去,未经历异象的人若是看到,说不定能传出更离谱的消息来。换做是郁承渊来处理,也会封锁几日。

“这封锁必然要有个时限,不知陛下觉得几日为妙?”严威开口询问。

郁承渊不假思索,“十日。”

“十日会不会短了些?”严威认真思索自己是否有没有考虑到的地方。

“有一位宗师在此地。”郁承渊提醒。

“陛下所言极是!”严威连连点头,“前辈这位宗师在此,十日更为妥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