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不要进去烧个香吗?”爬到半山腰,顾行止第十三次向周云起发出邀请。
周云起摆摆手,示意他自个儿玩去。顾行止故作叹息道现在的年轻人一点信仰也没有,就乖乖自己拿钱买香火去。
其实来爬山的年轻人居多,烧香拜佛的年轻人也不少,一个个都挺像模像样的三拜九叩、口中念念有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零钱投入功德箱里,佛祖菩萨天王都来一遍。
现在每个人的户口本上写的基本上都是无宗教信仰,可是诸天神佛的概念却是早已弥散在世间,它们仍然是精神崩溃前的最后一道防线。
周云起找寺庙的墙角找了个阴凉的花坛就地坐下,和旁边拴着的呼哧呼哧喘气的大黄狗面面相觑。大黄狗看了周云起一会儿,百无聊赖地转过脑袋,来了庙里不烧香不求签,怕不是个傻子吧。
大傻子周云起再过一个多月就要参加中考,基本确定保送的顾行止拉他出来爬山,美其名曰减压。
当年上一个高中的约定谁也没再说出口,可是他们都知道彼此记得,这三年各自都像暗自较劲一样学习。
顾奶奶始终还是没有搬走,中风在床的顾爷爷两年前好过一次随即又立刻迎来第二次中风,这一次他彻底瘫痪在床。幸好当初没有搬走,不然到小区里这拉屎撒尿的还不知道要怎么伺候。
顾行止依然是每年暑假都会来爷爷奶奶这里过上一段时间,有更正当的理由逗留长达大半个月的时间。他会把自己学校印发的讲义试卷和一些还不错的课外习题带给周云起,自己美滋滋地做上小老师。
而对于周云起来说,顾行止在这里的这段时光是最轻松的却也是最心疼的。每天多做上那么几道题对于一个需要养家糊口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休息,比起一头扎在无边琐碎的工作中,做题时的那种清心寡欲简直是一股清风吹到心田。
周云起不需要养家糊口,他只需要养活自己,赚钱上学。田丰收是不可能出钱让他上高中的,看在他成绩还不错的份上忍了这么几年让他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是莫大的恩赐。周云起想要继续读下去,除了政府那少得可怜的补助,只能靠自己。
前几年,小川哥大学毕业出国深造,再也不会回这个小地方当网管,他走的时候和周云起唠叨了一通未来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存在就是为了信息资源的合理分配,信息的收集挖掘分析都将是时代的未来。
一个一个字蹦进周云起的耳朵里,大脑却对处理它们无能为力,可是“未来”两个字就像钩子一样死死勾着他,他舍不得放它们出去,所以这些那时看来毫无意义的文字在他脑内徘徊盘旋直至今日,他依然在小川哥留下的那些书籍里寻找答案。
如今,他接替了小川哥的工作,光荣地成为了一名网管。他的工作时间包括所有的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当然仅仅如此老板是不会收这么一个小屁孩的,周云起的日常工作包括了收钱、修电脑、打扫和拉客人一系列事务,工资日结。顾行止一来,周云自然要陪吃□□陪唠嗑,偶尔把顾行止作为“家属”携带去网吧工作,还会被顾行止旁敲侧击念叨要上进要专注啊。
这五一三天假期的工资又泡汤了,想到这里周云起懊恼地把头埋进胳膊里,把顾行止三个字在牙齿间碾压了一番。他最大的压力就来自于钱,顾行止这是屁的减压分明是在增压。周云起就着这个姿势琢磨了一会儿怎么把这钱再给赚回来,想来想去再怎么赚这三天的亏损都是不争的事实,无奈地抬起头想把佛门里虔诚的顾行止拉出来揍一顿。
虽然不知道顾行止具体在佛前苦苦求了什么,但从结果上来说还是有用的——至少现在周云起没有冲进去动手。周云起望着门槛,看络绎不绝的香客跨进去又踏出来,直到他的目光渐渐失焦,他等的那个少年才慢慢走出来。
这个年纪的顾行止和周云起一样,已经出现了疯涨个头的前兆。就算他们的胃口好得出奇,皮肉的生长速度还是远远跟不上骨头的脚步。少年人身体里的骨头仿佛到了时候的竹子,日新月异地噌噌噌上窜,脸上的婴儿肥也用来填补缺失的血肉也还是不够,所以显得格外清瘦。阳光一照,立体的五官投下淡淡的阴影,青黄不接的毛头小子恍然生出一种郑重成熟的气质。可顾行止的细皮嫩肉又像是要给阳光照穿了似的,整个人是镶了金边的通透明净,一切都是坦坦荡荡清清白白地展示在你眼前。
顾行止嘴含笑意地朝周云起走来,像哄孩子一样对周云起说道:“走吧,上山给你买菠萝吃。”
“那你快走。”
“不要急嘛,这么多香火都没熏走你的浮躁。”
顾行止总有办法在三句话里换来周云起一个白眼,于是两个高瘦子晃晃悠悠地继续爬山。
这座小土坡周云起和顾行止两个人用了三个小时才爬到山顶,实实在在提前感受了一下老年生活。
山顶,除了这两个字本身的意义意外,没有任何值得叹息称道的东西。想要登高望远,还不如去市中心的国贸大厦,那才是俯瞰城市全景的最佳位置。这里的菠萝比山下贵三块,冰淇凌贵5块,普普通通的矿泉水也要卖十块钱一瓶,可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花着钱,仿佛贵出来的不是价格,而是他们爬上山的附加价值。
某些能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是少年,比如顾行止,总是能够在这样一片庸俗的景色中看出一点山河湖海天高地迥的开阔来。即使他脚上的鞋子不知道踩了多少不知名的物体,雪白的鞋面上已经留下了五个人两条狗的足迹,这个少年依然心平气和地坐在一块石头上吃着贵了三块钱的菠萝。
“你觉得精诚高中怎么样?”
“挺好的。”
“我也觉得挺好的。”
优质生源的抢夺战早已从五月份就开始硝烟弥漫,当然战场只局限于外国语中学这种初中,在周云起的学校里再好也是没有机会的。
本市的高中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一所私立中学两所公立中学,一本的录取率常年的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每一年的市文科状元理科状元都被这三所高中包揽。所以在学生家长做选择的时候,更多的是看历年省状元和清北的人数,即使这些名额与他们半毛钱关系也没有。
顾行止的初中和那所私立高中大概是姻亲的关系,每年私立高中大半的人都是从他们那儿升上去的,顾行止本来也想换个环境,所以不会考虑那里。那么只剩市一中和精诚中学,市一中地处繁华的市中心,老师多采用放羊式教育,升学率可能是用补课费撑起来的。精诚中学则是在城市的另一处大郊区,周围的一些小区和商场都是因为学校才兴起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寄宿,老师抓得比较紧。从客观形式上看来,精诚中学最适宜两人的条件。
“你选最适合你的就好。”不用管我。后半句话周云起没说出来,他没有那个底气。
“就精诚高中吧,他们最近两年势头很好,去年和前年的市状元都是精诚的。”
“竞赛呢?你不是搞竞赛的吗?”
“也挺好的。”但是终归不如市一中,那里的老师教学任务不重,有更多的精力钻研竞赛这种路子。
顾行止想得开,反正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竞赛这玩意儿还得靠自己钻营。
“对了,我觉得你可以去试一下计算机的竞赛,你电脑玩这么溜,我看可以。”顾行止被周云起带去过网吧几次,其实每次周云起就坐在柜台后面编程。
“嗯,有机会试试。”就是哄大傻子的。
周云起就是在小川哥扔给他的那些旧书里自学的,再加上平时网上论坛贴吧的指南,会了一些野路子。他对这玩意儿能不能参加竞赛毫无兴趣,竞赛可以推动人类智慧的上限,但是实际上却是毫无价值。这是知识这种东西的通病,只吸收不输出,那就是一堆废纸。它只有以某种形式变现的时候,价值才会随之产生,对于周云起,那就比如代码变钞票,代码才是有用的。
顾行止和周云起两人迎风解决了五六串菠萝,汁水黏在嘴边上,难受得很。两大小伙子没有带湿巾纸的习惯,败家的顾行止去买了十块钱的一瓶的矿泉水来洗嘴巴。末了,感觉好不容易来一趟,总是要把能吃的都吃了才不枉此行,硬是买了冰棍和玉米,逼着周云起塞进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