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昉不敢违背,垂眸拾级而上,到了李玚御座一侧,抬眼时无意瞥见了李玚身后郇弼的婉叹,不由一怔。
李玚将一道奏疏递了过来:“你瞧瞧这道奏疏罢。”
那道奏疏是节帅传入京师的,李昉接过时心下便有异样之感,展开一看脸色大变。
“……谢司空起草三省,朝端有声,天子识面,宰衡动听,曾殷南山之雷,剖赤县之剧,先拖迹于诸侯,后正身于省台,秉笔十载,未闻有失,一朝下狱,臣实惶恐。忽闻讣至,便觉忽忽若有所亡,究其因果,目朝中空阔,无敢托付疏谏,更有奸佞小人,闭塞圣听,臣今敢以死请,愿圣人开张圣听,诛除佞逆。”
李昉览毕腿脚一软,下意识地伸手拉住李玚的衣袖,惶声哀告道:“阿爹……”
“慌甚么!”李玚见此心下立时起了极大的怒意,抽走袖角厉声斥道,“你做的事,这时也敢来向朕哭么?站好了,你没骨头么!”
闻得此言,李昉呆呆地站在那里,片刻后镇静了神色,反倒收了方才的惶惑之色,面上渐渐露出笑来。他歪了歪头,轻声道:“阿爹,那日儿刺谢子望的时候,你在外面听着罢。先时儿可说了许多不敬之语,若是从前阿爹听见,定要责罚儿的,可那日怎么就偏偏耐得住性子听呢?”
自从知晓李昉逼死郑晔谢洵之后,李玚便觉得他与自己着实性情同出一脉,甚至青出于蓝,如今听他这样说竟并不意外。他回首看了郇弼一眼,郇弼立时躬身行礼,将殿中诸人摒退,只留了一个起居郎。
那起居郎一直缄默,见殿内空旷时才略略抬眼往御座上看去,却见袅袅烟丝之后的君臣父子两相静默,不发一语。
率先打破沉寂的是李昉,他挑起唇角,露出一个曾经在谢洵面前出现过的、带着恶意的笑:“你并非像旁人以为的那样喜欢谢子望,阿爹。谢子望正是看清了这些才自裁的,别把错推在儿身上。不迁怒、不贰过是圣人所言,阿爹亦是圣人,不该如此。”
有一瞬间,李玚几乎以为他看见了谢懿,微微冷笑起来:“当真是朕的好儿子。观音奴,你还想说甚么,一并说了罢。”
“崔娘子说,儿的生母明懿皇后自失了第一个孩子后便郁郁寡欢,却仍旧勤肃恭谨以侍上。虢儿阿姊亦告诉儿,说她最喜的《南华》《逍遥》皆是承教于明懿皇后。”李昉低声道,“阿爹,阿母在儿尚未记事的年纪便殁了,儿有个疑惑,没法子去问一问她,便来问一问阿爹:阿爹跟谢子望的私情,儿的生母明懿皇后可知道么?”
李玚原本只是轻微冷笑,如今听闻此问,面色骤然变得阴冷,他望了李昉许久才冷冷地道:“朕原本以为是哪个不要命的教你说这样的话,如今看来倒是错了,竟是你自己要说的么?”
“并没有人教。”李昉微笑起来,“阿母有令姌妹妹,哪里还顾得上儿。况且儿如今已经大了,阿爹还说要教禤家的小娘子禤姀来给儿做太子妃呢。”
话至此处,李昉已然冷静下来,他将适才搁在御案上的奏疏重新拿起,沉思片刻轻声问道:“昭义的萧节帅一向安分,怎么如今竟生出这样大的逆心来,咱们中央与藩镇的牵连,当真要好生清查一番了。”
他这样一说,李玚便将方才的怒意收了许多,原要问的话亦不愿再提,只面上冷淡地向他道:“朕已教人去查了,出不了大乱子。你回少阳院去罢。”
李昉依言退了出去,出了紫宸殿,在回少阳院的路上碰巧看见了抱树而行的崔煦,不由精神一振,含笑上前道:“崔二哥哥,孤可许久没瞧见你啦,校书郎的事许多么?”
崔煦看见是他,眼底立时带了恭谨而疏远的神色,躬身轻轻一礼,低声道:“臣受弘文馆宋学士的大恩,朝夕不敢怠慢。今岁三月里臣便要出外,是以如今多费些时日理书。”
他答完李昉的话便要离开,李昉先是怔了怔,下意识地拦住他,却想不出拦住他的缘由,沉默良久才勉强笑道:“可去岁四月,崔二哥哥在曲江还应了孤,说等在弘文馆做几年校书郎,就要来少阳院做东宫属官的。孤已奏禀阿爹,阿爹亦应允了孤,怎么忽然便要出外?”
崔煦静静地道:“臣度德量力,皆不敢托身殿下。殿下天纵盛德,自有才学智计胜于臣百倍的臣子来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