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洵闻言道,“将这茶撤了罢。”看着琅嬛疑惑的样子,他低声道:“茶慕诗客,爱僧家,偏我非二者,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了,现如今饮茶,反倒辜负了它。”
琅嬛闻言不由收了惶恐同他笑道:“是有这个说法,可谁说阿郎便饮不得茶呢。”
眼见原本谈论的话题已然教谢洵带着走了,琅嬛还不觉什么,谢洵便不由在眼底沁出笑意,从适才被他撂下的《奉天录》里拿了一张信笺递给琅嬛:“你是识字的,来瞧一瞧这个。”
那信笺上写的大约是两段抄录的文书,因无前言后语,望去只觉莫名。第一段上书云:其淮南四千五百人,浙西三千人,魏博四千人,昭义二千人,成德二千人,山南东道二千五百人,荆南二千人,湖南三千人,山南西道二千人,剑南西川三千人,剑南东川三千人,鄂岳一千五百人,宣歙三千人,福建一千五百人。至第二段的文字与第一段大致相同,唯一的变动便是魏博、昭义、成德三镇的人数:魏博五千人,昭义三千人,成德四千人。琅嬛看毕,将信笺递了回去,纵然心头已然涌起了无数疑云,却也不敢发问。
谢洵看出她的惶恐,和声道:“并不是什么要紧的事,你不要怕。”
一时似有微弱的风自屏风外拂来,吹的琅嬛身子一颤,虽说她穿着夹衣,却也自心底起了一层真实可怖的冷意,低声道:“阿郎这是何意?”
女子的语调微颤,听的谢洵不由微微一哂,从前那些待人的刻薄的宽容亦懒怠带了些许出来:“这是两道抄出来的防秋敕文,用来平籴的。不是什么重要的东西,若是想看,自有全篇敕文给你。”
他说得十分轻松,可琅嬛心知绝非如此,却因不了解其中关窍,唯恐出言询问了什么不该问的,便不再多言,只默默听着。
“因有旧例与习俗,防秋每出境者,加给酒肉;本道之粮,又留给妻子。凡出境一人却可兼三人之粮,你说这是不是极好的差事?”谢洵低声笑道,“又或者说是我错看了,西北边境的统帅将军们瞧清了最近有仗要打,提前练兵呢。”
前朝曾有诗人于自家文集中言“成德一军,自六十年来,世与昭义为敌,访闻无事之日,村落邻里,不相往来”[1],此论虽不尽然,却也并非空穴来风,自李策总领河北三镇后,便下令云“士吏工商,限其往来”。居摄元年十一月二十九,一封诏令自长安发到了昭义所辖的潞州。
夜里谢沁裹着一领狐裘到了议事厅外时,恰逢萧庭挟怒将茶盏掷向厅门口,好在他反应极快地避了开去,看见厅内诸人的沉沉的面色不由苦笑道:“某眼看着便要赴京了,节帅同诸位将军同僚便是这样来给某送行的么?”
昭义节度使萧庭见他面上带笑,一直紧蹙的眉头终于微微松开,开口时声音犹自带着疲倦的沙哑:“除了方才那个大逆的计策,你们就就没有别的话了么?”
他还很年轻,不过二十七八的年纪,出言时却显得十分镇定,即便方才说出大逆二字,面色也没能变一变,只面色平静地否决了那个提议。
一旁一个名唤姚祧的文臣看样子松了口气,上前劝道:“节帅,自古卑不动尊,臣不动君,谢先生入京供职的事,前朝也并非全无先例可循,虽说谢先生才智超群,且又在武事很有见识,于节帅而言十分要紧……可此次入京,圣人旨在借谢家之力压制先前暗中弹劾谢子望的势力,虽不大可能直接使谢先生入中书,却也必不会薄待了他,怎么都是个好去处的。”
话至此处,谢沁哪里还听不出这是姚祧故意说给自己听的,然则即便如此,他却也不去接话,反倒拿了适才萧庭放在几上的一个手炉,裹了裹还未褪下的狐裘,直接自行挑起氊帘出了门——临去时他还顺便似笑非笑地瞥了一眼立时沉下脸来的姚祧。
庭中月色如水,几支梅树枝影横斜,暗香浮动。虽说雪后的寒意尚未散尽,却可遥想来年春日里的和暖。
谢沁懒懒地命一仆从搬了一张藤椅放在梅树下,自己抱了那手炉坐在藤椅上闭了眼目,似要睡去。
仆人显是惯了他此般行径,因着天寒不由关切地多嘴问了一句:“谢先生,可要再添些毯子御寒?”谢沁笑道:“不妨,你且去忙罢。”
果然不过移时,先前被萧庭叫来议事的幕僚和将军陆续出了门,在他面前走过时还笑着同他问安,因有几个职位高于他的将军,谢沁只得放下手炉起身回礼。等到人都去了,他才伸了伸胳膊拿起被自己放在藤椅上的手炉,正要转身回正厅,却见到萧庭已然立在自己身后。
谢沁怔了一怔,他竟不知萧庭是什么时候立在那里的,但只等了须臾他便放松下来,旋身复坐了下去,开口时语带笑意:“节帅再命人另置藤椅罢,某着实是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