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还有马车陆续驶入广场大门,不同服色的学子下车列队,等待下批进入。按稷下盛会的规定,从卯正到辰初是京中学子入殿的时间,从辰初到辰正则是京外各学校师生代表入殿的时间,而从辰正到巳时,则是北周各知名学校的师生代表入殿时间,至讲经开堂前的最后两刻,则是稷下先生和有邀请函的两国知名学者入殿。
在稷下学宫正式建成之前,有“稷下学宫”名誉之称的是凤凰书院的明道堂,吸引各方学者们在此进行学术演讲和经辩,后来由于参与的学者越来越多,听众也越来越多,明道堂容纳不下,于是凤凰书院便发起倡议,与太学、国子监及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等南方十三家知名书院共同出资在凤凰山东南麓修建了一座恢宏的学宫,以春秋时代诸子百家争鸣的学术殿堂“稷下学宫”为名,广招天下贤良博学之士到稷下学宫传道授业、讲学论辩、著书立说。现如今大宋京都稷下学宫不仅仅是本国的最高学术殿堂,而且也成了宋周两国南北各家学说争鸣的殿堂,在学界具有崇高的地位。
陆九渊心口怦怦直跳,这是他头回进入这座最高学术殿堂,心中激动实在难以描述,一方面他为自己经学优异有资格甄选入内而骄傲,一方面他为这座殿堂的宏伟而震撼。
整座殿堂足能容纳一千二百余人,最中央的圆形讲经台直径有十丈,由汉白玉砌成的一丈五高台,名曰“天地台”,意为:乾坤浩大,天道为宏,地厚为德,厚德载物,讲道立德——这正是学宫讲学的宗旨。台上正北设一席,是主讲者的席位,其下环设十数席,是稷下先生或辩经者的席位。
东南西北四面环绕着讲经台的,是一座座横长的矩形听经台,均为高一尺的水磨青石台面,共有六十台,按天干地支起名。各台之间由走道隔开。每座听经台上都设有条案和座椅,可坐二十一人,其中一人是领台者,负责维持纪律,组织讨论。每张条案上都备有裁好的纸条和削好的炭笔,方便听经者递纸条提问。当然听经者都带了札记本做记录,这个不由学宫准备。
陆九渊等人进入时,六十个听经台已经坐满了三十多个,统共有五百多人,但整个殿堂内仍然很安静,有的学生在闭目静思,有的在静静翻阅经书,没有人高声说话,只有一些相邻座位的学子在低声细语,交换彼此知道的消息。
陆九渊和吕祖谦坐在南面的丁酉台,便听右边邻座的两名同学在低语:
“听说北周学团来了一百五十人,比上届多了三分之一。”
“这不奇怪,南北稷下会三年一届,过了今年就要等下一个三年,这样的盛会当然是参加的人越多越好了,只不过他们北周不是咱大宋,虽然讲经学者不计入人数,但听经名额就有限了。咱们书院也才得了五十人的名额。”
“五十人已经够多了!太学也才四十人哩。像京城青林书院,就只有七人。如岳麓书院、睢阳书院这些开山悠久的百年书院,也才拿到二三十人。就因咱们书院是学宫创建的首发者,才有这么多名额。”
陆九渊听得暗中咋舌,心忖大宋有多少知名的学校?除去京城不论,其他诸路,每路至少有一所代表的学校,这么平均下来,分到每所学校的名额就真的很少了。
由此一端也可见凤凰书院的地位,在大宋学校中的确是首屈一指——以学术水平论,就是官学的最高学府太学也要逊色三分。至于国子监就不必提了,向来被书院学子视为官宦子弟的恩荫之所,有志学业的官宦子弟都不愿进入,如吕祖谦,就是可以入国子监而不入的。凤凰书院中像吕祖谦这样的中高级官员的子弟有很多,两府宰执中有适龄子弟的几乎一半都在凤凰书院,另一半在太学,只有不太成材的才以恩荫入国子监读书。不过这些年国子监经过前后三任祭酒的有力治理,也出了不少进士科和制科的进士,但论学术水平,与凤凰书院和太学还是有差距的。
坐了不到一会,京城之外其他学校的学子陆续列队进来,各按台号入座。至辰正时分,北周学校的师生便到会入场了,统一坐在南面靠前的听经台上,让坐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