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希颜既已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便要重新布置。
虽然晚了点,但还不算太迟。
就算迟了,那又如何?
便如名可秀笑着对她说的:“倭瓜若长歪了由得它长去,大宋强大才是根本。”
卫希颜也笑起来,“或者,做块磨刀石也不错。”用来砥砺大宋军队。
卫希颜想通了就决定不在倭国花费太多精神,不过是个资源匮乏的小岛国而已。她有那功夫,还不如去想怎么图谋吐蕃西藏——雷毒花可不会放着吐蕃不管,没准已经在下套子了。不过,能随手就坑人的事卫希颜还是不介意做一做的,于是在樱花节上膈应了倭国一把——云南樱花节名扬世界后,人们提起樱花是会想到两个樱花之地吧!
卫希颜笑起来。
不过,这绝对不算是抢了日本人的樱花。
她前世有一项任务,目标对象到了奈良,正值赏樱盛节,为了做掩护,她在经过的书摊上买了本《樱大鉴》应景——摊主极力推荐,说是最具权威的樱花专著。在等待目标出现期间她翻完了大半本书,书中说日本樱花起源,最早是从中国喜马拉雅山脉传过去,传到日本后,精心培育,不断增加品种,最后形成了丰富的日本樱花家族。而喜马拉雅山脉的樱花肯定不只传到了日本,作为近邻,古滇国应是最早移植的地域之一。滇樱花也很有名,只是被冠绝天下的日本樱花给盖过去了,甚至很多中国人以为樱花是从日本传到中国的。
在云南官府将滇池樱花节名气的打开后,吸引了《自然》杂志的采风者,赴滇池实地考查后,追索古籍记载,又赴倭国奈良比较两地樱花,撰写了一篇文章——《樱花之乡——滇樱?倭樱?》。文章说,倭樱和滇樱属同一种类,均出自吐蕃大雪山地域,而滇地邻近大雪山,滇樱古早于倭樱。又提出一种猜想说,倭国樱花的祖本也有可能是由僧人从滇地带去的,并由此猜想,倭人的祖先或许有一支是古老滇国的洱海人,与滇地白族人同一祖先。当然,撰者也强调说这只是猜想,尚需实证以考。
卫希颜看完此文忍不住笑,这些地理科毕业的学生真是有探索精神——让格物学院主办《自然》果然是极合适的。
之后她与名可秀商议,再办一份《探索》杂志,与《自然》杂志社一样,招聘专职和兼职的采风者。大宋的武者越来越多,除了已有的行当外,也适合组队去做跋山涉水的探险活动,既多了一种赚钱的门路,又为血气旺盛的习武者开辟了一个新的挥洒热血的天地——减少社会治安的不稳定因素。而且,也会推动自然科普向前发展。以后时机成熟了,还可发起海外华夏文明踪迹的地理探索,允许海外国家的人参与,顺便就可扩大华夏文明的辐射。可谓一举数得。
其实卫希颜还想办一份《国家地理》——以前她可是这个杂志的忠实读者,每期必买。但她提出来后就被名可秀笑着否决了,因为不合时宜。地理在所有国家眼中都是与军事关联的机密,不可宣诸于外。大宋以前也是如此,只因卫希颜大力推动地理普及才有今日国中解禁地理的局面,但涉及军镇和关隘的地图、文章都是不允许出现在民间的。若发行海外,只这个杂志的名称就会让其他国家生出戒心。
名可秀很赞同卫希颜办《探索》杂志的想法,“但‘探索’这个名称也容易引起猜想怀疑的哦……”卫希颜不由望天翻了个白眼,忌讳太多真麻烦。她还想着以后组建探索者公会呢,这怎么搞?
便听名可秀接着说:“不过,怀疑便怀疑吧,有注目才有影响。”
卫希颜无语:说话不要大喘气啊。
“先写个章程出来吧。”名可秀笑盈盈地看着爱人。
卫希颜抚额,她这是给自己找活啊。绞尽脑汁写了个办刊的章程,给名可秀看过后,便撒手给格物学院——已经办过《自然》有经验了。这些年理学在读书人中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