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见赵鼎轩眉嚅唇的似要争论,摆手道:“空谈道德是没用的。如蔡京、王黼、童贯、杨戬、梁师成、高俅、白时中、李邦彦之流就是例证。这些人,就是典型的墙头草,顺着皇帝的风向倒。蔡京为什么能混成新党?因为道宗崇尚熙宁变法!如果道宗反对变法,蔡京马上标榜自己是旧党。这类文官,就是士大夫中的投机者,只要有上位的机会,节操可以无下限,媚主迎合算得了什么。跟这些人讲正心、诚意、修身?还不如对牛弹琴,至少喷个响鼻儿!”
宋藻、陈旉、谢有摧、沈元、陆宸、方显朴等人心里吭哧闷笑,与这位国师论儒家君子道德,太不明智了。
赵鼎虽然敢言,却不是一根筋的犟驴子,当即明智地闭口不争,静等名可秀说下去。
☆、政党之说
“若天命、史官亦不能完全有效抑制皇权,尚有根本之法,即从人君做起。”
名可秀接着说下去道:“从太子幼年起,即教育何为帝王之学,以道德性命之学为本,授以仁心、爱民、节制,养成垂拱而治的无为之君——少令,少燕乐,从谏如流,迁过从善,恭俭寡欲。”
赵鼎及座中的士大夫官员们都赞同点头,天子的教育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凡是有学问的士大夫无不期望自己的思想能影响帝王,尤以大宋的士大夫为甚——以做皇帝的经筵官,或进资善堂给储君讲学为进身之途。王安石、司马光、程颢这些经学宗师都是给皇帝、太子讲过经学的,而关学的开创人张载平生憾事之一,就是未能有机会入朝做经筵官,向皇帝宣讲他的学问理念。如胡安国、朱震、范冲、邵伯温、尹焞、苏澹、许景衡这些在朝或在野的学问大家,都先后给赵构讲过经学。不过,对于已经成年的皇帝也只能讲些道理,要想彻底影响其性格处事那就不容易了——人君还是得从小教育起。胡安国和朱震都有这种深深的感慨。
赵鼎向来是敢说话的,当即接着名可秀的话直言不讳道:“以后的储君教育,当以仁宗皇帝为范。”
他这话一说,长桌两侧的的绝大多数人都点头赞同。
仁宗朝的大臣对仁宗皇帝的评价很高,观仁宗的谥号便可知。对大行皇帝上谥号是大臣的权力,即位的新君不能干涉,而“仁”是儒家对帝王的最高理想,以“仁”为谥号当然是儒臣对皇帝的最高表赞。在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被臣下以“仁”为谥号。大臣论仁宗道:“恭俭爱民,宽厚仁恕,四十二年始终若一。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仁宗之后的多数士大夫和史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