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关的城墙南陡北缓,因为主要防御从南方海路来的敌人,所以南面城墙高于北面城墙,北城墙仅有丈高,骑兵冲锋提缰跃马就能跨过,但两边的山坡地带阻碍马速无法跃关,只能冲到近前,再踏马插箭蹬杆上关。
此时,一里长的城关上,二百名弓箭兵散开上前,手中弓箭缓缓移动着,眯细成线的眼睛捕捉着攻上来的目标,拉弦待射。
虽然卫希颜的主要精力放在热兵器的研制上,但她很清楚至少二十年内热兵器无法完全取代冷兵器,因此南廷军队并未放弃弓箭兵和骑兵这两个兵种,反而改变了作训方式以适应更高的考核标准。
譬如弓箭兵,按照国防军步军的配置要求,每伍必有一名弓箭兵,每都必有三十一名
弓箭兵,即步射四比一的比例,经过五年的打造,不计马军,二十五万步军至少有五万合格的弓箭兵。
这些弓箭兵平日的训练目标是百步“移动靶”,驱赶兔子、野狗乃至捕获的野狼在八九十步外的广阔栅栏内来回奔窜,要求箭矢射中它们背上套着的尺长横靶,箭矢射空或者射中活物的都要惩罚。
最初,这种训练场面十分引人发笑,而且对弓箭兵的射击要求也比百步穿杨更刁钻,引起怨声无数,但这种训练着实有效,持续五年下来,每名合格的弓箭兵都是百步内的神射手,不求箭箭红心,但必须中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军队的战斗力是用银钱堆出来的,南廷军队的训练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个道理。以弓箭兵为例,作训方式虽然很有实效,但耗费也高出很多,仅仅是那些移靶活物的花费,每年都是一笔大开销。
所幸南廷拥有富庶的江南和繁荣的海贸这两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即使军费庞大也支撑得起,这却是北廷无法相比的,即使有那银钱也是花费在骑兵、战车、弩机和甲胄上。
所以,单就步射弓箭兵而言,南廷弓箭兵若称第二,当世绝无第一。他们唯一缺乏的,是面对敌骑冲锋的实战。
城关上的二百名弓箭兵有一半是老兵,一半是从未战斗过的新兵,初次面对女真铁骑的冲锋难免紧张恐惧,但有了先前两轮大炮的轰炸声势,让这些弓箭新兵消去了大半临阵的紧张,握弓拉弦的手沉而稳。
平地上的骑兵冲锋已进入百步内。
这段城关上的弓箭兵指挥猛然大吼,“放箭!”
“咻!咻!咻!……”
第一排五十名弓箭兵,四十枝箭射了出去。
这些弓箭兵每日训练前都会听到教官的吼训:不要浪费你的箭!
意思是:宁可让敌兵冲近你身前,也要确定必中才放弦。
或许两三息,也或许四五息,接连响起“咻咻”声,另外十枝箭也射了出去。
不论先射的箭还是后射的箭,每枝尾羽箭都命中骑兵的身体或战马的身体,三角形的精钢箭尖不仅能穿透双层铁甲,而且让中箭处流血更快,即使没有命中要害,也会使人或马失去战斗力。
“放箭!”
“放箭!”
“放箭!”
三段城关上的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