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在这博多城的商铺随便找个倭商,都能用大宋官话道个东南西北。”
郑七郎哈哈道:“那敢情好,不用比手比脚、连猜带蒙了。”
“哈哈哈……”三人都笑起来。
说话间,已轮到他们这艘海船泊岸,三人互相拱手道别,便赶着吩咐随从去码头叫人力,准备卸货入关了。
东边码头上,粮秣队已经分队出发采买补给。卫希颜的官船停在旗舰左侧,叶清鸿在两名亲卫的陪同下,下船出了港口,去经历这些不同于大宋的海外风情,以修炼她的道心。
卫希颜没有出港,从官船移步到旗舰,接见来自通州、秀州、明州,以及留驻博多的各地宋商代表,询问贸易状况,又问起宋商在倭国遇到的困难,有何建议等等。言语态度很是温和,渐渐让这些商人去了两分拘谨,说话的胆子也大了两分。
因占地利之便,赴日贸易的明州籍和秀州籍商人最多,而通州设立市舶司还是近两年的事,在对日贸易的宋商派别中相对较弱,此次会见中便几乎被明、秀二州的商人抢尽了风头。通州商人暗道不妙,若不能给卫国师留下深刻印象,只怕日后都要被这两州给压下去。
在座的五六名通州海商以舶商行的行首邓安常为首,互相对了个眼色后,决定大胆进言。
邓安常觑了个空子,道:“……随着我朝商人在倭国贸易的越来越多,这商事纠纷也越来越多,大宰府不好处置,或拖延不办,或含糊其辞,或处置不公……引起很多怨言。不知朝廷可否像三佛齐那样,在倭国也设立‘大宋商民领务馆’,派遣朝廷官员治理宋商事务?”
在座宋商先是惊愕,继而带着忐忑不安的期待,心情很是紧张。这是横亘在众人心头的一桩大事,没想到通州邓安常竟然有胆子提出来,一时既有些嫉妒,更多的却是期待,所有宋商脸上都不由流露出殷切之色。
卫希颜沉吟片刻,颔首道:“使团到平安京后,可与倭皇朝廷商榷此事。”这一项原就在她的计划之中。
众位宋商先是愣了一下,继而大喜,齐齐拱手称谢。通州商人更是喜笑颜开,这事若成了,他们就是首先建言的功臣,在明、秀二州海商面前自是大大长脸,一时间,通州商人的眼眉都抬高了。
明州海商以孙氏家主孙俊明为首,秀州海商以周氏家主周子安为首,两人心里自有盘算,神态自若。
又有几位宋商提了几项建议,孙俊明瞧了眼会见室的摆钟,眼见一个时辰将至,便和周子安对了个眼色。
周子安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待前面话停后,便拱手进言,说起宋商在日本置田之事。
“……倭国允我朝商人在当地置办田产,成为纳赋领主。但在外番置田,于某等小民而言,终不及故土可亲。加之,对倭地风物不熟,这田里是种稻还是种桑,或种其他甚么,令人犯踌躇。并且,听说倭国的田税比大宋高,若田里出产不丰,而缴税却多,在倭国买地就有些不值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