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起于藤原基经任摄政,887年,刚即位的宇多天皇赋予他总揽国政全权。诏书说:“其万机巨细,己统百官,皆先关白太政大臣,然后奏下。”
“关白”一词出自《汉书》,系“禀报”之意,在日本变为官职之名。
这样,藤原氏便开创了日本史上“关白政治”这一特殊政体,即以外戚身份在天皇年幼时作“摄政”,天皇成年后作“关白”的政体。
2、天皇、上皇、法皇:
日本天皇逊位后称太上天皇,简称上皇,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太上皇。
出家(在日本或称“入道”)为僧的上皇则称太上法皇,简称法皇。
在平安时代的日本,佛教十分兴盛,多位天皇心仪佛法,故退位后出家为僧,类似于大理国的多位国王(如保定帝段正明、宣仁帝段正严等)。
虽然法皇在本质上就是上皇,但被称为“法皇”者未必就享有上皇的尊号,而享有上皇尊号者也可以被称为“法皇”。所以,相对于具有尊号意义的“太上天皇”而言,“太上法皇”只是一种通称,不需要经过册封。
在院政时代,上皇和法皇都是院厅的开设者和领导者,可以称他们为“院”,他们的地位高于在任的天皇,并且掌握实际大权。
上皇的全称是:“某院太上天皇”,法皇的全称是:“某院太上法皇”。(“某”是上皇或法皇所在院厅的名字,即院号,也被作为谥号。)如文中白河法皇的全称是“白河院太上法皇”,不过当称某法皇为“某院”时,“太上法皇”四字常常省略,如“白河院”也是指白河法皇。
总之,天皇很悲摧,不是摄政关白掌政,就是法皇、上皇掌政,反正没天皇什么事儿。
3、武官和武士
日本的史学观点很明确,“武官”是“武官”,“武士”是“武士”,两者绝不等同。
“武官”是在律令制度下,接受国家训练,承担军事任务的公务人员。而武士则是十世纪涌现出来的,以武艺为职能的氏族——其私人武装因为得到朝廷和地方政府的承认而合法化。
所以,武士是“士”,也属于贵族阶层,不过贵族有大贵族、小贵族,所以武士中也有阶级,最低级的武士就是郎党。
在平安时代前,日本的军团制崩溃,朝廷没有武装力量来平定地方叛乱,地方上的豪族便被组织成军,称为“健儿”,健儿中的有力豪族,因为有一定田产,可以负担马匹、铠甲的费用,成为最早的武士,而豪族的同族子弟或下人则成为他的“郎党”(郎者,豪族子弟;党者,庄民、随从),在战场上跟随豪族作战,这就是武士团的雏形。
4、平安时代:因京都叫“平安京”而名。
话说,这章还是够肥的吧~~~~~~~~~~~~
☆、经略东洋(二)
码头上熙熙攘攘,只见得人头攒动,到处是挥舞的手臂,喧阗的声音。
但让博多百姓失望的是,天朝上国的水师只有百余人上了岸,并且无视他们的热情招臂,目不斜视地阔步向前。国司府、筑前守府、大宰府的官员立即迎了上去,恭敬地折腰九十度行礼。
上岸的宋军是水师舰队的粮秣营,负责上岸补给,其他官兵都奉命值守舰上,不得擅离,这让博多百姓的打算顿时落空,火热的目光都投向这百余人——若不是两边的府兵维持着秩序,早就拉着女儿扑上去了。
领队的粮秣都虞候心里抹了把汗,赶紧取出一叠补给清单,请当地官吏派人协助采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