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他对李白是敌是友,是真情还是假意,尚不能明晰。一见钟情,在他看来,简直是无稽之谈。
身为军师,他是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习惯把所有事情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李白在他眼中,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在诸葛亮看来,李白接近他,定是有所图谋。那夜醉酒,他压根没醉,不过是发现身边多了一个影子,便想着将计就计。
意料之中,看见李白的身影。只不过那个吻,猝不及防,诸葛亮极力压抑,但莫名的情絮,还是在内心深处滋生了。无奈之下只能用缓兵之计稳住李白,才能让他有时间喘息,分辨自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如今他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便是远离李白。
☆、第九章
李白面带微笑,笑意却达不到眼底。修长的手指在雕花的酒杯上摩挲,听着属下流着冷汗战战兢兢地告诉他同一个结果,咔的一声,又成功捏碎了一个价值不菲的酒杯。
完完全全,没留下一点线索,诸葛亮就和人间蒸发了一般。
王昭君走进里屋,还没看见人影,便感受到了压抑的气氛,不禁暗暗惊讶李白为何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外放,而且这种情绪迟迟不消散,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她忙走过去,笑着转移李白的注意力:“太白,怎么了?”
“无事。”李白轻描淡写地陈述道,“不过是心上人被人拐跑,还没找到罢了。”
王昭君正替他收拾桌上的碎片,一个没忍住就刺破了自己白皙的手指,鲜血源源不断从指腹流出,可她却不管不顾,只是定定地盯着李白,像是要在他俊逸的脸上看出一个洞。
“心上人?”
李白笑,眼中闪过一丝温柔:“没错,心上人。”
王昭君忍了很久,美眸中才流露出恰到好处的担忧:“这是无事吗?你的心上人,她……怎么样了?”
照外界的说法,到了地狱判官钟馗的手上,就只有死路一条。但还有一个可能,就是诸葛亮故意掩藏自己的行踪,根本不想让别人知道,包括他。若是这样,再查也查不出什么结果。他不相信亮亮没有法子逃脱。军师诸葛亮的智商摆在那里,怎会没有应对之法?
“他暂时不会有事。”李白漫不经心地说,挥挥手示意跪在地上的人离开,“不用找了,下去吧。”
军师,是在怀疑他的诚意吗?也罢,这不能怪他。终身大事,自然要谨慎对待。
李白望向窗外,不知何时,深秋已至,明月高悬天空,可望而不可即。树叶凋零,一只寒鸦栖息在孤零零的树枝上。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王昭君心事重重,先行离去。李白没有挽留,独自带着酒杯摇摇晃晃地走到专门赏月的高台,对着明月一仰头就是一壶酒。
“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趁着酒意上涌,诗兴大发,他倚在雕栏上,放肆大笑。因为喝得太猛,他竟呛出几滴泪。
又是一个人了。
我是如此。军师,你亦是如此。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喝醉了,就能忘记一切不顺心的事吧?
诸葛亮看着“久别重逢”的草庐,多天来面无表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
“也许,当个武陵仙君也不错。”
远离尘世,远离战争,远离……他。
这些日子,相比之前来说安逸了许多。美中不足的就是,当诸葛亮一心一意过隐居生活时,李白日日去青楼的风流事经常被人“不经意”地提起,每日都听李白的八卦,久而久之诸葛亮就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就算别人忘记说起李白的事,他也会按捺不住提醒。
就好像那个活生生的李白还在自己身边,眯起多情的桃花眼,邪魅地笑着,在他面前用低沉的磁性嗓音说着撩人的情话。
不知是不是故意的,李白找的女子无非都是才华横溢、迫于女子身份和家境无奈之下去青楼卖艺的清倌。所以诸葛亮硬生生压住自己想找李白的冲动,就算李白真想对那些清倌有肌肤之亲,人家也绝对不会同意的!他不厌其烦地纠正聊八卦的村民,却更像是在说服自己。
然而这个由苍白的理由建起的理智,在听到李白纳妻的消息轰然倒塌。
作者有话要说:O(≧口≦)O
☆、第十章
几乎人人都知道,李白身边有个侍女叫王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