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安和国皇太子的立场上,他自然是去跟这几个国家的使者们谈了这件事,见对方态度非常坚定,也就不再多劝,有的时候你说的多了,别人会觉得你是嫉妒,是不安好心,是眼红他们,与其你苦口婆心的劝说对方,还不如就让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然后狠狠的摔几跤,摔疼了才会长记性。
果不其然,使者团刚刚梳洗完毕,就有人来通知他们,所有未成亲的人士,不论是男子、女子还是双儿都不得跟着他们去面见南楚皇帝,几个国家的使者当场变了脸色,有的是因为尴尬,有的是因为气愤,也有的是因为委屈,南楚的官员来不管这些人是怎么想的,只是告诉他们最好不要玩什么花样,议政大楼里面的规矩很多,如果一个不留神犯了什么错误,能不能活着回去都说不准。
跟自己的性命比起来,联姻什么的,都变成了次要的事情,那几个精心准备的双儿就这么被留在各国使馆的房间中,各国的使馆也是免费提供给使者们居住的,南楚在这方面做的一向周全,绝对不会让其他人觉得南楚是个很高傲的、难打交道的国家,凡是来过南楚的人没有说南楚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的,很多人跟着南楚的商船漂洋过海的来到南楚学习、参观,等到要走的时候总会找各种理由和借口留在难处,真正愿意回去自己国家的,不是有着振兴祖国的抱负,就是犯了错误被强制遣返的。
南边十六国也是如此,他们在这里有吃有喝玩的开心过得安稳,谁还会愿意回去,南楚就是靠这种一点一滴的对思想的渗透,让周边国家甚至是海外的国家牢牢的站在南楚这边。
第362章皇太子安平
人是被留在屋子里了,听着来传话的官员那意思,若不是看在他们是来议和的份儿上,连他们这些人都要被留在屋子里面,这让他们很有些惊慌失措,反倒是安和国的皇太子很冷静的劝他们不要着急,现在的情况是不管人家是怎么想的,毕竟没有真的取消他们面见南楚皇帝的资格,只要对方没有明说,他们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过,想来对方也不过是给他们提个醒罢了,并不是真的要把他们怎么样。
如果南楚的皇帝不问这件事,那么这一茬就揭过去,谁也不要提,他们自己人更不要傻乎乎的主动往别人的枪口上面撞,若是对方提到这件事了,他们也不要装傻充愣,直截了当的跟对方道歉,把事情解释清楚便是,到那个时候话不就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对方估计是想要个台阶下,他们就递个梯子过去也就完事了。
安和国皇太子的话说的挺在理,来迎接他们的两个士兵相互看了一眼,彼此使了个眼色,安和国的皇太子见到这两人的动作,眼神闪了闪,唇角微微勾了勾,他明白,最迟明日下午,南楚的皇帝应该会派人来接他单独面谈了。
这也正是安和国皇太子想要的结果,南楚想要吞并南方十六国,必然要有一个内部的盟友,这个盟友必须是个识时务的聪明人,若是不识时务或者脑子不清楚,到时候不仅不能做好之前计划好的事情,恐怕还会凭空生出许多波澜。
对于这几个国家抱有什么样的目的,安和国的皇太子是心里头门清,劝说他们不过是为了让自己不要显得那么冷情,知道他看出来的人也不少,那些跟着过来的老东西们眼神可不是一般的毒,安和国的皇太子并不惧怕跟他们打交道,但也不耐烦跟他们扯皮,不管怎么说,最终他都是不占理的。
自始至终安和国皇太子的目的就是取信于南楚的皇帝,而不是团结住这十六国的头头脑脑,这些人不管是老的还是少的都太精明了,独善其身都来不及,面对现在这种事情他们都恨不得自己不在这里,摆明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原本他们是想着这次议和的事情不管成还是不成对他们来说都是让他们能得不少好处,成了,那就是他们的功劳,他们让本国百姓免遭战乱,不成,对他们来说也无所谓,反正就算是打仗对他们来说影响也不大,打得赢,他们还是身居高位,打不赢,他们战败之后手里照样有足够的金银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次议和会变成现在照样,不只是议和变成了现在的归附,甚至就连归附都变成了不知道能不能实现的事情,要是归附谈成了,他们回去就变成了卖国贼,是他们把自己的国家给卖了,要是归附谈不成,他们就是开启战端的原因,到时候还不知道会被老百姓骂成什么样子,简直就是里外不讨好。
现在这些人简直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偏偏他们又是骑虎难下,这个时候要让他们不谈归附的事情,他们不甘心,他们已经见识过南楚的繁华,见识过南楚的百姓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如果能够让他们在这里过日子,就是让他们没有这高官厚禄他们也甘愿,问题是他们要如何说服本国的老百姓接收归附这个结果。
谈归附的事情,老百姓都还是次要的,只要能够把日子过好,他们根本无所谓跟着谁,最让他们头疼的是其他那些权贵,这些权贵必然是不会同意就这么归附的,如果他们不能够争取到足够的好处,到时候估计还不等南楚派人来接他们,他们自己内部就已经乱成一团了。
可以说,这件事从人人抢的好差事变成现在这种想甩甩不掉,想接接不住的状况,实在是出乎了南边这些国家使者们的预想,只除了安和国的皇太子,安平。
安平早些年曾经来过南楚,那个时候楚京城还没有破城,南楚还只是大楚南部的几个府城,当时安平对大楚没什么很特别的感觉,跟他在其他人嘴里听到的差不多,南楚的朝廷党同伐异,相互攻讦,各地官府的官员各自有投靠的对象,今天你攻击我,明天我报复你,只顾着斗成一团,下面的老百姓过得怎么样他们根本不关心,也不在乎。
在大楚走了一圈,安平觉得大楚的皇帝似乎并没有自己的父皇说的那么厉害,真正厉害的皇帝怎么会把一个国家给治理成现在这样,而且那个皇帝似乎偏心的厉害,独宠一个贵妃,这在他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独宠贵妃会导致某些人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到时候国本都会出问题,也不知道南楚的皇帝究竟是怎么想的,不过听说贵妃给皇帝生了个儿子,就是不知道这个孩子到底是不是皇帝的,皇帝能不能活到这孩子长大。
对大楚的映象不好不坏,抱着这种看法安平走到了精海卫附近,之所以会到这边来,不过是听说精海卫这边的海盗被清理的差不多了,以前精海卫这边根本就没什么人敢靠近,因为海盗非常猖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上岸打劫,当地的官兵又不闻不问的,就算是死在这里也没处伸冤,可这么猖橛的海盗却被打击的不敢上岸不说,海上的老巢还被人给找到了,甚至被人给一锅端了,安平对精海卫的将领很感兴趣,便来转了一圈。
很多年后,安平都会觉得自己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时期就是来精海卫转了一圈,正是走了这一圈,他的眼光被开拓了不少,安平见识到了很多从来没有见识过得东西,他在那个时候就知道了自行车的存在,还有精海卫的管理方式,精海卫里面老百姓过得生活以及他们的精神面貌,当时安平就有种预感,如果精海卫这里的将领不被干掉,能够一直这么做下去,将来的大楚很难说会不会有大幅度的飞跃,这一切的前提取决于精海卫的将领能够走到哪一步。
当然,当时的安平并不看好精海卫的将领,因为大楚的官僚集团对抗太过于激烈了,李若松是没有什么背景的寒门子弟,这种人在大楚的官场,不是被迫投靠哪
请大家记住网站新地址http://.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