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好这些人在精海卫并没有做出什么太过分的事情,收下这一百两黄金之后,李若松很快就让人把他们从工部提了出来,他们被扣押之后享受俘虏同等待遇,是要去做苦力的,李若松到底还是顾念着这些人都是张家军,并没有安排他们去矿山那边做事,而是安排他们去开荒,即便如此,等到张家来接人的时候,这一百多人也都瘦了不少,回去之后让张老将军很是心疼了一阵子。
不过,李若松的态度也因此被张老将军知晓了,张老将军虽然很喜欢李若松,也非常希望能够将女儿许配给李若松,但到底也只能长长的叹一口气,让人在自己军中找找有没有好苗子可以培养的,既然对方看不上他的女儿,他也不乐意总是拿自己的热脸去贴对方的冷屁股。
倒是张蕊蕊回去之后很是闹了一阵子,非要让张老将军派人去暗杀成栋,张老将军刚开始还给张蕊蕊讲道理,后来干脆就不再理会她,到张蕊蕊第二次试图跑去精海卫的时候,张老将军干脆就把张蕊蕊给禁足了,直到挑中了一个年轻后生,押着张蕊蕊成亲了,才把张蕊蕊给放出来。
不得不说,张老将军对独女宠爱是极为宠爱的,却也不是个糊涂人,如果硬是将张蕊蕊嫁给了李若松,且不说能不能成,就是成了,他们也不是结亲而是结仇了,张老将军还想着以后精海卫那边能够拉自己的张家军一把,自然是不愿意将李若松给得罪狠了的,他这样做,多少也是有示好和服软的意思,希望李若松知道后,能够既往不咎,饶过张蕊蕊,以后真要是张家军这边遇到难事了,精海卫能够看在他们都是大楚将士的面子上,帮他们一把。
张老将军这一步棋走的很对,也走的很妙,几年后,当张家军面对十倍于自己的联军大举进攻之时,是精海卫的子弟兵昼夜赶路,用最快的速度赶过来支援张家军,才让张家军避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
送走了张蕊蕊,唐僧肉李若松很有几天没过上好日子,成栋这些年跟李若松的感情越发深厚,也许是有了自己喜爱的事业,没了后顾之忧,家人对他很不错,又有两个孩子在跟前,整个人越发的孩子气,虽然还是话不多,却会跟李若松耍耍小性子,发发小脾气,偏巧李若松还吃他这一套,宠着纵着的,偶尔被两个孩子撞见了,李若松不仅不觉得不好意思,反而告诉两个孩子自家夫郎就是要这么捧在手心里,夫郎说什么都是对的,如果夫郎有不对的地方,那肯定是自己理解错了。
脸皮厚度简直比城墙拐弯都厚实一些,成栋到底没有李若松脸皮厚,每次都是红着脸不理装出一副正经脸的李若松和装出一副懵懂脸的双胞胎,飞快的跑回自己的实验室,一方面是躲着不要脸的父子三人组,一方面也是让自己能冷静下来,再搁那里站着,成栋觉得自己的脸能拿来煎蛋了。
这几年下来,成栋和李若松夫夫俩的感情是越来越好,长辈们高兴的同时也有些感慨,原本以为李家能够在成栋这一辈开枝散叶的,万没想到会出了意外,成栋竟是以后都不能再有孩子了,每每想到这里,李家的几位长辈就对万家、何家、林家恨得咬牙切齿。
第287章告天诏书
忠王爷反复多次推拒了即位的请求,朝臣们只以为是忠王爷欲擒故纵的把戏,便也装出一副再三恳求的样子,原本以为最多三次忠王爷就会登基,没成想,忠王爷再次推拒了不说,还当着朝臣们的面表了态,他只代理朝政,自封摄政王爷,至于皇位,先帝在位之时已另有安排,只不过时机未到,所以才会留下遗旨让他先登基为帝,可他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及子嗣问题,不欲给本已风雨飘摇的大楚带来更多的风波,便不登基了,待那个时机到了,自然会有新皇登基。
大臣们自然不会相信,可在忠王爷的坚持之下也只能先这样维持着局面,好在万丞相一家人连夜离京,万丞相一党全部覆灭之后,朝廷里面有了不小的变化,首当其冲的就是风气,之前那种阿谀奉承,为反对而反对的风气一扫而光,在新上任的胡丞相的带领下,朝臣们高效率的动了起来,各项政令有条不紊的往下传达并执行。
忠王爷坐镇楚京,面对千疮百孔内焦外困的大楚也是有些无奈,跟楚成帝不同,忠王爷是个手段强硬之人,对于席忠,忠王爷是不会容忍的,派了陆生将军带三万大军前去剿匪,北边则加派八万大军去支援,边防军一下从二十万增加到二十八万,可就算这样,忠王爷也明白这点数量完全不够,一旦莫赫那边将丰国完全吃下了,回头来打他们可就不止十万大军了,搞不好会是三十万甚至是五十万。
现在北边之前安排的人都被清除的差不多了,即便是有几个人逃过了,想要往外传消息却是难了,忠王爷没了消息渠道,也就摸不准什么时候莫赫会打过来,只能不停的加强边疆防务,等待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爆发的战争。
李若松派人给忠王爷送来不少地雷、手榴弹、迫击炮、红衣大炮,可精海卫的生产力就在那里放着,即便是日夜不停的赶工也没办法满足需要,只能舒适聊胜于无,忠王爷每次都是安排心腹将这些东西送去一大半到北边,余下的则留在楚京进行布防,可能是在潜意识里,忠王爷已经意识到现在的大楚怕是没办法抵挡的了莫赫的铁蹄。
在这样紧张的气氛中,大楚又熬了两年,许是大楚的运气不好,这两年中先是南边发了洪水,淹了楚江两岸十多个府城,死了三十万百姓,伏尸遍野,大楚国库本就空虚,为了赈灾,忠王爷甚至变卖了不少宫中的贵重物品,又斩杀了几个贪官,抄了家,这才勉强维持住局面。
南边的水灾还没过去,北边又遭了旱灾,颗粒无收,饿殍遍地,没有庄稼,没有粮食,加上席忠带着人四处烧杀抢掠,大楚的士兵面对天灾人祸,竟是节节败退,陆生的镇压并不是没有效果,而是陆生此人太过于心善,那些叛兵拿着武器的时候,陆生是毫不留情的斩杀,可一旦这些人放下武器,陆生就会放了这些人离开,让他们回去种田种地,但是,对于这些叛兵来说,他们已经尝到了抢劫、打劫的好处,又怎么会愿意再回去辛辛苦苦的种地度日,更何况,陆生虽然放了他们,可却没有给他们任何田地和银两,根本没办法安置他们,往往是这边刚刚投降了,陆生把人给放了,回头等陆生他们撤兵了,这些人又揭竿而起的反了,可以说,陆生的镇压不利导致大楚各地的起义越来越多,到了后来,竟是没几个府城没有动乱了。
短短两年时间,大楚各地烽烟四起,又要放着北边的莫赫,又要压着内部的战乱,忠王爷可谓是焦头烂额拆了东墙补西墙,结果窟窿是越来越大,越是想补就越是补不起来,有心想要换下陆生,可看来看去,竟无人可用。
胡丞相倒是提出派李若松去镇压,却被忠王爷严词拒绝,不仅不让李若松派兵,反而还将自己的亲兵分了几千人送去精海卫那边,交由李若松统一安排,至于这几千人能不能顺利到达精海卫,忠王爷并不知晓,也没办法保证,随着越发频繁的起义和越发严峻的边疆形势,大楚的交通联络已经不如两年前那般畅通了,以往每个月能够相互传递两三封信了解彼此的情况,现在三四个月能够收到一封信已经很不错了。
再想到信中的内容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够看的,一旦落到其他人手里搞不好会掀起其他波澜,忠王爷干脆就放弃了与李若松他们的联络,只说让他们埋头发展自己,不要考虑京城的情况,也不要再往京城送东西。
相较于西边和北边,大楚的中部还算是安稳,尤其是南江府,作为大楚最为富庶的府城,这里跟以往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更好一些,若是不知道情况的人看到了,估计会以为大楚还是太平的,让南江府人头疼的从来不是战乱,而是由于战争导致的商路断了,没有新奇的物事,没有更多的小玩意,南江府也没有之前那么的繁华,为此,南江府人没少骂朝廷的平乱不力楚成帝驾崩之后的第三年,大楚的老百姓正在度过不那么让人兴奋的新年时,大赫皇帝大元忠以三大恨告天,三大恨中写道:我大赫之祖、父,未尝损楚边一寸草也,楚无端挑衅边陲,害我祖、父性命,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此一大恨,前大赫分东莫赫与西莫赫,楚越境以兵相助东莫赫,致我数万莫赫儿郎死于无谓纷争,此二大恨也,楚人于北府以南,中府以北,每岁窃窬疆场,肆其攘村,我大赫遵誓行诛;楚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朝廷命官并杀之,挟取数十人,杀之边境,恨三也,欺凌实甚,情所难堪,因此三恨之故,是以征之。
当年,大赫挥兵南下直取楚京,北府三十万大军枕戈待旦,正面迎击,忠王爷坐镇楚京,面对席忠集结的五万大军,忠王爷抽回陆生的三万精兵奔赴北府,席忠趁机挥兵东进,同样直取楚京,大楚,危矣。
在此半年后,北府三十万大军不敌大赫五十万精兵,府城沦陷,府城中二十万百姓并三十万大军尽数战死,大赫士兵入城之时仅剩下空城一座,凡京中运来之武器,皆被就地损毁,大赫军队想要屠城都没有人可屠。
双方对阵时间虽然不长,仅仅半年,但是,那些新式武器给大赫造成了极为巨大的损失,大元忠被红衣大炮的炮弹击中,当日身亡,其长子大元丰即位,发动猛攻,以极为惨烈的代价拿下北府,五十万大军,死了三十多万人。
在攻下北府之后,大元丰趁着大楚防务未做好调整,三月后拿下中府,此时,大赫的军队距离楚京不多三百里的路程,而席忠的人距离楚京也不过两百多里的路程。
也许是天佑大楚,就在楚京即将遭到两边围攻的时候,大赫的军队跟席忠的军队正面撞上,席忠的人悍不畏死,面对数倍于己的大赫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发动进攻,忠王爷得到消息,立刻派出五万大楚军队协助席忠对抗大赫,两支原本应该敌对的队伍,在面对外敌的时候拧成了一股绳,只可惜,即便如此,也不过是在距离楚京不过百里的地方,将大赫的军队抵挡了两个多月,随即,大赫十八万大军终于打到了楚京城下,而大赫的另外十万大军已经整装待发,准备前来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