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分卷阅读129(1 / 2)

语,颠来倒去,只有一声:“阿朗……”

难窥情绪的丹凤眸中瞬息万象,瞳色愈沉,如暗夜深海,晦暗幽微,隐隐约约中,眼角似有晶莹一亮。

“静笃,”李朗闭目之际,终是软了身心,他紧拥着淋漓大汗的赵让,咀嚼着怀中人的字,喃喃半晌,方平息回复,默默放开,从颈上摘下最初赠予赵让、后两人互换又重归属他的佩玉,交到昏昏沉沉的赵让手中,“还你。”

赵让握住佩玉,抬眼凝着李朗,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须臾,当一口鲜血喷上李朗的胸口,溅污他的下颌,年轻的皇帝甚而未及反应,呆若木鸡,仿佛无动于衷。

赵让却再也无暇得见李朗之后的言行,他只觉气血翻腾上涌,强压不住,胸中一空,平生未有的惊恐如利剑穿心,便更是雪上加霜,支撑不得,转眼连连呕出几口血,神志半失,气若游丝。

原道这一遭前所未有的发作,鬼门关是有去无回,不想睁眼后,仍留在万丈红尘内,赵让百感交集,却也暗自庆幸。

眼下他还死不得。

大业未竟,纵已千疮百孔,也断不能在这云谲波诡之际弃舟自保。

白鹭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将李朗送还的佩玉举到眼前,赵让怅然苦笑,也罢,既已劝说李朗莫要为私情缠缚,他就该心口如一,又怎能没出息到因皇帝将盟誓之物归还便心碎的地步?

阿朗——

他默念着这个名字,重新将佩玉放回枕下。

此后两日,在御医的严令之下,赵让不得不卧床不起,只是李朗并未亲自前来探视过他,唯遣人传了口信,送过滋补药膳而已。

好不容易苦熬完连如厕都有数人围观在旁的两天后,赵让听闻重阳当日,圣驾出宫,登山祭祀,而承贤宫也得了圣旨,当日赵贵妃亦需随行。

这本象征着圣眷正隆,内侍们从总管到刚入宫的小黄门,莫不向赵让恭贺。

然赵让却未能有半分宽心,风雨欲来,遮天蔽日。

当日午后,承贤宫内又得一份太后懿旨,随旨意而来的还有数名来客:

太子、海玄大师留在泰安宫中的那位无颜少年僧人,以及自报林姓的女官和她带来的一名稚龄女童。

懿旨中,太后为赵让的近况深感忧虑,后宫中谢皇后已是因久恙而无法统御六宫,大崇恩寺的皇家祈福近在眼前,若贵妃也去不成,宫中地位最高的便只有怀有身孕的刘嫔了。

故而太后特遣了寺中僧人,也有祈求佛祖,祷告降福之意。

这少僧由李铭易容而成的秘密,太后应当并不知晓,赵让暗地为海玄此举称妙:又是跳出俗世的化外之人,容貌还是这般丑陋到常人不敢细看,李铭被发现揭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脂粉填塞的后宫来去自如,竟也无人异议。

李铭见赵让,佛号宣过,面上神色不动,然到底年轻,眼底悲喜参半,湿润成露。

赵让恐他激动之下不慎出破绽,将视线移开,一一扫过下首诸人,最终落在女童身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