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一场暴雨过后,伍皇忽然临朝,全须全尾瞧不出任何有疾。皇帝临朝当日便连发三道圣旨,一是自责不问朝政之过;二是命镇国大将军率蓝羽军即刻北上,全力抗击北狄;三是痛斥平南郡王是非不分认敌为友,命其半个月内遣兵卸甲,入京请罪。
镇国大将军领旨后第二日便领兵开拔,奔赴北疆迎战。
皇帝好端端的稳坐朝堂,“逆臣”远赴边疆抗御外敌,平南郡王“清君侧”之名的出征在一夕间变得滑稽可笑。
平南军主帅营帐里一片沉寂,皇帝所给的半月期限眼看就到,难道真的就此束手?可若抗旨不尊,又有什么理由能堵住悠悠天下人之口?
众将一筹莫展之际,伍明瑞忽然起身,缓缓步至舆图前,指着图上一处道:“明日,攻打聊城。”
虽然伍明瑞的决定并不叫人意外,本来“清君侧”就是个幌子而已,但如此明目张胆的抗旨,便与造反无异。
有人还想出言劝说,却听伍明瑞道:“自古成王败寇,赢的人,才有资格说话。”
平南军以忽然进攻聊城斩杀城守,给予皇帝明确的答复。
大绍最骁勇的蓝羽军仍在北疆杀敌,虽然战事顺利,但一时还不得脱身,皇朝陷入最艰难的境地。
皇后带发入平云观修行,为皇帝为大绍子民祈福。
骠骑大将军依燕水之险,与平南军僵持于魏城已两月有余,眼看隆冬将至,双方皆缺衣少粮,迫不及待需要一场胜利来扭转事态,大战迫在眉睫。
谷嘉诚是在一个初雪飘落的傍晚,领支数十人的卫队,悄然入城。
百余里外的画舫之上,伍嘉成从浑浑噩噩的沉睡中醒来,看见窗外天色阴沉。顺儿说,大将军一早出发,这会儿兴许已经到了魏城。
蓝羽军还留在边疆收拾北狄余部,谷嘉诚此次悄悄潜回南方战场,只有皇帝等极少数人知道。
皇帝却任性,偏不顾安危在半路堵截大将军。堵截的结果便是,整整一日一夜,伍嘉成根本已经不知道谷嘉诚做了多少次,他身子不好且不论,便是谷嘉诚那样强悍的体魄,到后来已然*不出什么,但他偏还要一次一次地做,伍嘉成让他折腾到几度昏迷。
走水路回京的路上,皇帝一直在回味那一日一夜,回味大将军霸道的气息和身体,想起他后来似乎在他耳边说了许多话,说柳丞相不可用,需除之;说韩太傅父子皆可放心倚仗;说赵磊郭子凡还需历练,此番动荡亦是识人用人治人的好时机;说……
最后,皇帝的脑海中空荡荡只剩下那一句话。
他说,宝贝,我爱你,我很早就爱上你了。
仅仅一个月后,北狄递降书,平南军亦是被打得节节败退。据说镇国大将军突然出现在魏城一役的战场,有大将军坐镇,自然大获全胜。
待蓝羽军回撤支援,平南郡王已是回天乏术。
为时半年的“平南之乱”,眼瞅着便能在新年之前平息。京城远离战场,百姓们已经张灯结彩,开始张罗新年。
捷报是在腊月十九传来的,镇国大将军率领蓝羽军大败平南军,伍明瑞被生擒。
丧报也是在同一时间传来,镇国大将军追逐残寇途中不幸身中毒箭,罹难而,亡。
☆、第十六章此恨无期
伍嘉成踏上平南郡的土地时,已经是“平南之乱”结束后第三年的春末。
那年,镇国大将军的死讯刚刚传回京中时,皇帝并没有太大的异样,他只是在玄宸殿枯坐了一夜,第二日仍旧照常上朝。动乱刚刚平息,要处理的事情还有许多许多。
这许多许多的要事之中,自然有镇国大将军的丧事。毕竟镇国大将军乃国之栋梁,以鼎盛之年战死沙场,可谓为大绍鞠躬尽瘁,丧事办得怎样隆重亦是不为过的。可是皇帝一直不提此事。
开始还有人以为皇帝因为向来忌惮大将军,即便人死了,亦要故意要压一压其气势。可时间拖得久了到底不好,陆续有大臣们向皇帝递折子,韩太傅甚至在朝堂上直言,镇国大将军乃为国捐躯,该为其治丧。
皇帝闻言后只是轻轻皱起了眉,他看着太师问:“老师何出此言?谷卿又没死,治丧做什么?”皇帝神情肃肃然豪无作伪,举朝震惊。
伍嘉成并不是疯了,他只是坚持认为,谷嘉诚没有死。
皇帝的偏执也不能说毫无道理,因为大将军的尸身一直没有被找到。
原来在与平南军的决战中,谷嘉诚亲率一队骑兵追捕逃亡的伍明瑞,后误入樟树林中了埋伏,虽后来奋力杀出且活捉了伍明瑞,谷嘉诚却因身中数只毒箭,毒发而亡。
更为蹊跷且可惜的是,当晚镇国大将军的尸身便被人偷了去。
但大将军确实咽了气,这是有许多人在场看到的。皇帝的坚持,不过是自欺欺人。
伍明瑞被押送入京城不久,便被皇帝赐了鸩酒。
鸩酒赐下那日,皇帝亲自去天牢监了刑。
伍明瑞见到皇帝竟还笑了笑,他说:“我以为,好歹会是条白绫。”伍嘉成亦淡笑说:“若不是念在当年那点情分,朕恨不得将你千刀万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