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往事如烟
第一场唱“样板戏”(1)
秀岳镇群山环抱,丘陵起伏。依傍小镇而过的秀水河自西向东,常年静悄悄的流淌着。夏日涨洪水的时节,河面变宽了,水色泛黄了,依然听不到浪涛的喧嚣。
在程海平童年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不是故乡恬静秀美的宜人景色,而是音乐课上学唱“样板戏”,也就是当年风靡神州大地、从乳臭未干的小屁孩儿到缺牙瘪嘴的老太婆都会摇头晃脑或哼或唱来上好几曲儿的革命现代京剧里的唱段。程海平的母亲宛红梅年轻时是清源县川戏团里有名的女高腔,还是表演四川清音的女一号。和他父亲程艺峰一样,俩人都是团里的顶梁柱。然而,“文革”风云突变,川戏团顺应形势,改做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主要任务就是到工厂学校、田间地头为工农兵群众演出《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八个“样板戏”。万变不离其宗,川戏(后称川剧)和京剧同属传统戏剧,演员靠的还是唱做念打的真功夫!程艺峰仍是担纲男一号,出演李玉和、郭建光、杨子荣等“高大全”英雄人物。宛红梅扮演的则是李铁梅、阿庆嫂、小常宝等光彩夺目的女主角。好景不长,程艺峰被揭发出解放前曾加入国民党“三民主义青年团”,从此被赶下舞台,打入冷宫。他生性倔强,坚称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由当时清源中学的“三青团”负责人填报姓名上去充数的,本人从未参加过“三青团”的任何活动,并非有意隐瞒!这种申辩理由难以令人信服,相反还被视作“认罪态度恶劣”,招致县内及外来串联的红卫兵小将更猛烈的批斗!批斗大会后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程艺峰深情地吻别已经怀有1个多月身孕的妻子,只说了一句“外边天冷,你在家别出去了。我一个人走走!”出了门,他就再也没有回来。五天后,在县城外的荷花江里打捞起了他的尸体,已经被江水泡得面目全非了!宛红梅和程艺峰自小青梅竹马,感情甚笃。她一直顶住“县宣队”造反派头头的压力,坚决不肯离婚。怀孕后她还没来得及告诉丈夫,他就撒手而去了。宛红梅从他左胸的心脏位置一眼看见了那颗程艺峰戏称为“相思豆”的大红痔,顿时哭得死去活来。最终,她因不能跟“自绝于党和人民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划清阶级界限,开除出了“县宣队”和共青团组织。遣返回乡后,在“红旗”小学做了一名音乐老师。川戏折子戏、四川清音这些老本行的东西属于“封资修大毒草”,宛红梅是哼也不敢哼出声的了,上课堂教学生更是想都不敢想!能教学生们唱的,只有广播喇叭和收音机里不绝于耳的革命歌曲了。除了以毛主席语录(包括“最高指示”)和毛主席诗词谱曲的歌外,教唱得更多也最受学生们欢迎的,就是“样板戏”里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血债要用血来偿》等名段。
程海平还记得,有段时间母亲生病不能上课了。当时的“校革委”主任廖大武便当仁不让地上阵顶替。他是部队转业干部,时年三十岁,血气方刚,声如洪钟,尤其喜爱《沙家浜》里的唱段,其中也包括胡传魁、刁德一等反面人物的。连续10多节课,廖主任教完了郭建光等正面人物唱段,接着教起了《沙家浜》里胡传魁的唱段《想当初》:“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大难一场。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讲台上,廖主任手舞足蹈,唱得是脸红筋胀。讲台下,小学生们兴致高昂,开心异常。一个个扯开嗓子,齐声响应。只见得地动桌摇,尘土飞扬,整个教室如同那硝烟弥漫、杀声震天的战场!当“指挥员”和“小战士”们实在忍不住而咳嗽连连时,“咣咣咣咣!”操场边老柳树的歪脖子上挂的那个炮弹状的厚铁筒突然敲响了。廖主任意犹未尽道:“唉,今天就唱到这里吧!同学们记住:回家要多练几遍。枪不离手,曲儿不离口嘛!下节课我还要抽两个同学上台来单独表演!好,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