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部队报道前,张啸天和杜伊拐道回了一趟老家。
张卫国两口子听说儿子要回来,乐得合不拢嘴,早早地就做起了准备。妈妈将他以前的房间收拾干净,新添了几盘阔叶植物,还提前给他买了几套衣服。
张卫国嘴上不说,心里却也是抑制不住地高兴。张家四代军人,家族史上的几件大事悲事喜事,几乎都同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今终于出了一名军官,可谓喜事,也可告慰祖宗亡灵了。
这几年来,他自己的事业发展得也算顺利。尤其是最近两年,生意上的事他已经很少过问了,这个家几乎都是妻子在支撑着。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祈蒙老区那些孩子身上。他先后资助了约六百名学生,建起了三所希望小学,并担任着这三所学校的名誉校长。有热心人给他算了一笔账,估计这些年他投入其中的资金累计在一千万元左右,初次听说这个数字,他自己都被吓了一跳,自己何时曾想过,有朝一日会拥有千万资财。他几乎每月都要上一次祈蒙,有些地方,还没有通公路,他不得不翻山越岭地去开展工作。那里的孩子都亲切地叫他张伯伯,孩子们的亲人们更是把他敬若神明般对待。后来,他的事迹被媒体宣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党和国家给了他很多很高的荣誉,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去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随着名气的增大,压力也随之而来。尽管他的初衷并非为了出名,他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每当看到仍有许多孩子上不起学,或是已经上了学的孩子家庭不得不为了一个书包数月不敢吃荤,甚至几个鸡蛋也要留下来为孩子买课本时,他就会非常心痛。常常在那闭塞的山区里暗自流泪,像是自己的亲人正在遭遇不幸。还有那些主动找上门来要钱要物的人,尽管有些人会因为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得不到实现而出言不逊,甚至恶言辱骂,攻击,但他不怪他们,只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和自责之中。人要脸,树要皮,若不是真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那怕是还有一点点的办法,谁会不顾及个人尊严地来求人呢。
他所从事的被他称之为事业的那个事业,就像是个用钱的无底洞,永远没有满的时候。他深感一个人力量的薄弱,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他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创建一个扶贫助学基金会。在经过长达一年的准备后,前几天,首批资金终于到位,他也同时拿到了国家民政部门颁发的批准书。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参与到这件事情中,他为自己的努力得到回报感到高兴。他最近还在忙着做一份《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的报告,等到合适的时候,他要将这份报告直接呈送给中央领导,让这些孩子的教育问题引起国家的重视,让我们的政府,让我们全体国民都来关注这些可怜的孩子。
儿子到家的那天,他兴奋得一大早就到火车站去接。回来后,又急着给人打电话,老同学,老战友,生意上的伙伴,只要是认识的,几乎都打了。往往对方电话刚接通,他就抑制不住兴奋地说:“我儿子回来啦,我还能有几个儿子,对,就是他,我儿子现在是军官啦!”
别人就祝贺,说些恭喜的话。他也不客气,照单全收了。
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一顿团圆饭,父子俩喝了些酒,话也多了起来。
张啸天突然想起一个沉在心里很久的问题:“爸,我听团长说你当兵时非常优秀,还立过一等功,以你的资历,那种年代弄个军官当当应该是非常容易的事,后来怎么会离开部队呢?”
张卫国将送到嘴边的酒杯放了下来,醉眼腥红地望着空中的某一个点,仿佛又回到了硝烟弥漫的南疆前线。
“爸。”过了很久,儿子的提醒才将他从那久远的回忆中拉回来。“哎!”他叹了口气,有些事情,是该让儿子知道的时候了。
“你爷爷还记得吧?”
张啸天默默地点头:“小时候,我总问起你爷爷的事,你告诉我说爷爷死了。”
“没错,你爷爷死了,在文革中被迫害死的。还有你奶奶,也是在那时候死的。那一年,我十二岁,一夜之间就成了孤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