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军正面公元前1197年4月28日上午6时(武丁五十四年季春壬辰大采)
朝霞在安军队列的青铜戈上闪闪生辉。公子甲头载嵌饰孔雀羽的青铜胃,身披属牛皮制成的皮甲,手持青铜长戈,巍然站在一辆武冲车上,傲视面前的蜀军数组。安军各戎车的战马都被包上斑斓的彩服,并依照传说中的独角避火神兽”驩疏”的形态,在头顶装饰有一支独角,使战马显得更为高大可畏。
两辆武冲车与四辆武翼车一字排开,附随的步兵在车后站成五人一伍的纵队,手持长戈与木矛。在车队前方是两百名弓箭射手,手中扶着约高度达到下颚的角弓。在他们的后方是两千名身着藤甲,手持短戈,腰佩青铜剑的巴军步兵,以及一千名身着皮甲,手持短戈的安军步兵站成的密集方阵。在方阵后方约五百公尺处,则是安军步兵的主力,妇南的指挥大帐则在步兵队列的右侧。妇南的侯旗在晨风中飞展。
在安军的左翼,是岷江的支流马河,宽阔的河面足以拒止敌人涉渡来袭的企图。而且谨慎的妇南在沿河十里派有二十名游动侦察的骑兵,进一步减低蜀人藉地利之便偷袭侧袭的风险。同理,在安军的右翼大平原上,福婆所指挥的一百名骑兵展开一条宽三十余里的警戒哨,以防止蜀人在右翼的蠢动。不过蜀人似乎无意于从事侧袭,而是想以雄厚的兵力,在正面对决中一举压垮安巴联军。
在安军正面前方约半里处,数量庞大的蜀军方阵已经集结完成。蜀军结成万人大阵,仅阵形的正面就将近两里,纵深大约有十名步兵。第一排士兵横持长约三米的长矛,第二排之后的士兵则手持较短的青铜戈,大斧与大刀。公子甲遥望面前阵形壮盛的蜀军,但是没有发现任何战车的踪迹。不过,蜀军显然已经有与戎车作战的经验,蜀军战阵前方铺设一排有锐角与锋利刃面的木蒺藜,以防止戎车的冲锋。
公子甲吩咐身边的传骑黄乙,要他立即将蜀军的部署通报安侯的大营。公子甲背倚着戎车前的扶栏”式”,焦急地望向大营,等待大营的令旗。
大约十分钟之后,在大营的安字大旗的左方,扬起一面迅速摇动的小红旗。这与公子甲的预测大致相同。
公子甲在在右手的姆指上套上鹿骨制的扳指,向立在戎车左方的”戎左”,妇南的侄孙公孙武略一扬手,公孙武急忙递来一幅精工潢饰的大黄角弓。这张大黄强弓以隆冬砍伐的柘木切片重迭压密,黏合而成。弓臂的内部贴有春季截下的牛角薄片,外部贴有夏日猎得的鹿筋长条,为了取得季节的精华,精密繁复的加工长达一年才完成全弓,角弓漆成白色,弓的两端经热处理而前弯。
公子甲举起大黄,装上羽箭,叩紧绷张的弦,大力拉开紧扣两端弓弦间所蓄积的惊人活力。经验丰富的射手在开弓之前,就已经对射击目标胸有成竹,以免在开弓状态下的瞄准使弓抖动而失去准星。公子甲拉开弓弦,对正目标,迅速射出羽箭。
晨曦中高飞远扬的羽箭闪烁着晶亮反光,使对峙中的两军将士能清晰目击公子甲的神射。将士目瞪口呆地看着公子甲的羽箭飞越两军之间的空地,射入蜀人的大队。一名在蜀阵左翼后方督队的将领应弦而倒,安巴联军爆出热烈的呼喊。
公子甲将大黄交给公孙武。公孙武恭敬地接过,并向公子甲秉报:”两百五十步”。公子甲微微颔首。
在车后待命的传令递上大红色的令旗。公子甲在车上高高举起红色的令旗,猛地放下。在戎车前的安军弓手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拉开强劲的角弓,射出两百枝密集的羽箭。约有1/3的羽箭因为力道不足,射入蜀军前方的空地。但是力道充足的其它羽箭则射入蜀军的前列,在哀嚎中,蜀面排面列的士兵倒下了百余名。
殷人善射,尤其是常被简称为”射”的步兵。妇南本人与公子甲都是射技纯熟的勇士,而他们所训练的安军,在射击技术上自然不同凡响。方才能射入蜀军排面列的羽箭,实际上都已经超过商军射艺一百五十步的标准。而蜀军的单体弓,射程只有百步左右。所以公子甲胸有成竹,知道这是场一面倒的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