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对待孩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我们要冷静对待孩子之间的冲突,如果我们的孩子和小朋友出现了问题,不要过于紧张,因为这是每个孩子都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我们要明白,这是孩子成长的一种经验积累。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吵吵闹闹是上帝赐予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在吵闹中长身体,长智慧。打打闹闹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之间的争吵,大多发生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
孩子之间出现问题,不但可以让孩子在冲突中学会交往,还可以帮助孩子改正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学会尊重别人、宽容和合作。
◎鼓励孩子利用合作而非冲突解决问题
大多数3岁左右的孩子,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身体攻击,一种是退缩回避。一般情况下,孩子的问题还是需要孩子自己来解决。但毕竟孩子经验有限,当孩子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要引导孩子正确地处理所面临的问题,帮助孩子认识到解决冲突的办法有多种,使他们懂得友好相处,彼此合作。鼓励孩子用合作的方式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比如上面铭铭和京京争抢积木的例子中,父母可以告诉孩子:“铭铭缺房顶,京京缺台阶,你们两个的房子都搭不好。这么多积木只够搭一座房子,不如你们两个……”为了引导孩子,可以适当卖个关子。两个孩子想了想,抢着说:“我们两个一起搭个大房子。”
由于是孩子自己想出的办法,他们会非常合作地去做好,当孩子搭好之后,不要忘了对他们进行表扬。
当孩子因为物品分配不满意,或者在游戏中因为太自我而造成的矛盾,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利用合作而不是冲突解决问题。比如,两个孩子因为争抢一个椅子吵起来,一个说是他先找到的,另一个说是他先找到的,两个人谁也不肯让步。这时候,父母就可以告诉孩子:可以玩“剪子、包袱、锤”来决定谁坐这把椅子。孩子对这样的友好合作的方式很满意,即使输掉的一方也会心甘情愿地认输,去找别的椅子坐。
三四岁的幼儿开始具有初步的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做最直接、最简单的道德判断。喜欢与人交往,有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活动的愿望,对父母有着很强烈的情感依恋。
特别提醒:
3岁的孩子喜欢与人交往,有了与其他小伙伴一起活动的愿望。但当孩子之间出现问题,我们不要武断地判断谁对谁错,也不要以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就是品行不好。我们要教给孩子用合作的方式而不是用冲突解决问题。
孩子之间的矛盾由他们自己去解决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也是孩子体现自立能力的重要内容。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利用处理人际矛盾来锻炼孩子的自立自主意识,所以经常会看到,两个小孩子争一个玩具的时候,妈妈们急忙跑过来,劝这个拉那个,把矛盾平息下来;孩子和伙伴闹别扭了,撅着嘴回家了,妈妈赶紧领着孩子去找小伙伴做工作,调和矛盾,看着两个孩子握手言和,才放心回家。
——东子《玩到5岁学啥都不晚》
我们很多做父母的以为替孩子解决一切问题是自己应负的责任,还有的父母会因为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而找老师、找园长告状,或是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孩子“欺负”了就找对方的家长理论,生怕孩子吃亏,全权代理孩子的成长。
我见过这样一个场面:夏天的晚上,人们在楼下乘凉,一个三四岁的男孩不知道什么原因打了一下比他小一点儿的男孩,孩子的奶奶不干了,上去就打了打人的孩子一下,结果,打人的孩子的奶奶赶了过来,两个奶奶便大吵了一顿。
前些日子看到这样一则报道:
有一个姓宋的男孩,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上面有6个姐姐。他是在父母和姐姐们的宠爱呵护下长大的。小时候,每次他与同伴发生矛盾,父母都会想办法替他“摆平”,不让他受半点儿委屈。父母全权处理他和别人的纷争,让他养成了爱告状的坏习惯。一有问题,他就哭着回家找父母帮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有了父母能帮他解决一切困难的观念。他变得专横跋扈、不可一世、自私自利,小朋友都不愿和他玩,他很孤独苦闷,但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他用挑剔、苛责别人来维护他脆弱的自尊心。他动不动就对人发脾气,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他的正常生活。尤其是到了青春期,他怪异的行为受到同学的非议,没有人愿意和他交往,他被孤立在团体之外。最终,这个被父母宠坏的男孩离家出走了。
◎父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危害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代替孩子解决问题,一味地保护、偏袒孩子,最终伤害的是孩子自己。姓宋的男孩的悲剧不能不令我们反思,在幼儿时期,他本来可以通过和伙伴之间的冲突来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但是父母剥夺了他成长的机会,以至于他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更不能在与人交往中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没学会谦虚合作,最终导致了人格的扭曲。
如果孩子之间只要一发生冲突,父母就去干涉,就会剥夺他们自己探索、自我学习的权利,更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什么事情都要父母替他们去解决,一有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父母。但我们不能帮孩子解决一切问题。所以,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是退缩、怯懦、自卑、承受能力差,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说,成长是孩子的事情,父母是代替不了的。
◎正确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