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个人看了,也都面上显露出惊异之色,其中一个白净面皮的道:“果然与守拙兄弟有几分相像,却不知郭大哥从何处寻到这孩子的下落?沐家娘子不知身在何处?”
说着便向周芷若这边上下打量起来——周芷若知道,这是因为自己和沐英的母亲一样,额间有颗红痣的缘故。大概这人是把自己当成沐英母娘家族中的什么人了。
郭子兴却是怫然道:“赵兄这话是什么意思,难不成我随便找个孩子来骗大伙儿不成!沐二娘已经死在元兵刀下,这是你我都已经知道的了,你说这话又是什么意思?”
这姓赵的嘿嘿冷笑,却不言语,他身边的一个剽壮汉子把他一按,道:“均用贤弟,郭大哥不会拿守拙兄弟来开玩笑的,你也忒小气。”
原来这人叫做赵均用,他听了沐守拙的名字,面色稍为转和,对着沐英看了几眼,道:“小弟也是对沐兄弟的后人被找到而感到高兴,故此过于激动了,还请郭大哥恕罪。”
郭子兴摆了摆手:“赵老弟何必客气,你们在徐州,我在濠州,消息难通,也难免有些个误会。”
这时郭子兴让女儿马秀英坐在自己身旁,他的另一边,是他的二房夫人张氏。这个张氏,是他的次妻,而他的正妻卫氏早亡,只留下了个长子郭天叙,而郭子兴即没有续弦,也没有将张氏扶正,只是因为没有正妻,这个次妻也等于是这个家中的“女主人了”。
在来的路上,马秀英向周芷若说过,所以周芷若也知道,只是上下打量了一下这个郭二少爷的生母冯氏,觉得她也是个长相秀丽的女子。
这时郭子兴已经向众人介绍了马秀英和周芷若,也同时向马秀英介绍了在座的众人——都是一些明教和白莲教中的人——不过这个时候,周芷若反倒像是沐英的陪衬,只说是马秀英的义妹,乃是救了沐英的一个农家女子。
众人见周芷若神色安详,并没有什么异常,心中虽然也对周芷若额间这粒红痣感到奇怪和疑惑,但也终于是无人问及。
反而对于在座的诸人,周芷若却并不怎么放在心上。虽然一看就知道各俱武功,但都不是高手,不过在座的有两个人,对周芷若来说,却是“故交”了——这两个人都是明教五散人之一,一个是彭莹玉,一个是布袋和尚说不得。
彭莹玉年约三十多岁,比上一世周芷若见他时要年轻许多,但仍是高高瘦瘦,身穿一袭白色僧袍,坐在酒桌上,看着众人唇枪舌剑,却只是微笑不语。而说不得身材高大,身穿一身蓝灰色的僧衣,神情肃穆,并无表情,好像不仅话说不得,连表情也做不得了。
另外还有两个人,周芷若虽然不认得,但是却听过大名,一个叫做刘福通,一个叫做徐寿辉。这两人是白莲教在河南与湖广两处行省的领袖人物,对于郭子兴所在的江浙中书行省的事,他们也不好插嘴。
不过在座在诸人,除了彭莹玉,以及那个剽壮的汉子是他俗家的堂弟之外,其余的人都是白莲教的,所以他也同样不便插嘴。只是他的堂弟彭大,在徐州一带颇有声望,故此一说话,那赵均用便不敢不听。
这白莲教,源自于佛教,由东晋高僧释慧远始创净土宗以及白莲社,自南宋起分出白莲宗来,后称白莲教。而明教,乃是唐武则天时传入的摩尼教转化而来,自宋代方腊以明教起事后,明教就与白莲教混杂在一起,其间虽有分裂与结合,但一直互有联络。
但是在宋末,明教分裂,其中一支坚定的反宋力量远走北方,投靠了蒙古人。这一支明教力量主要就是由白莲教的人组成的,由此明教与白莲教交恶,也因此而远走西域昆仑山。
直到投靠了元廷的明教(实际是白莲教)式微后,散落在江湖中的白莲教这才重振声势,继续反元事业。而明教在宋末远避西域,经过近百年,终于在昆仑山的光明顶站稳了脚跟,此时也欲借中原的饥荒连年实行反元大业,故此两家重新聚到了一起。
本来白莲教在中原经营多年,声势要强于明教,但是十年前白莲教的主力周子旺部被元廷剿灭后,白莲教声势大损,这十年来也渐渐被明教吸收并纳了。
周芷若知道彭莹玉的武功在明教中虽然属于二流,但在江湖上其实已经是一流的好手,在座诸人,无一是其对手,所以更是小心,不敢露出任何会武功的马脚来。
不过看他们这群人在这里相聚,恐怕就是在商量起事造反的事,不过现在由他们各自的表现来看,只怕各有顾忌,不一定能顺利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