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节(1 / 2)

国清楚,明里暗里告自己的人肯定不在少数,雎阳是西北最大的矿区,作为市委书记,有些工作肯定触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你砸人家饭碗,人家不告你才怪?

开年的省市大换届,刘定国是有着一定想法儿的,他的第一目标是省会的市委书记,这样就会兼任省委常委,步入省级领导的门槛;其次是副省长。省人大和省政协的副职,刘定国到不怎么热心,毕竟那些都是有职无权的养老单位,说是省级领导,实际上屁事不顶。

刘定国今年五十五岁了,年龄上的优势已经不是很明显,开年的机会抓不住,弄不好就真得去人大或者政协当个副职养老。所以,对郑副书记在雎阳的一言一行,刘定国是非常上心的。他仔细回味了自己全程陪同郑副书记的所有过程,没发现自己有什么遗漏或者做得不到位的地方。

那是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刘定国在回忆完之后,就放心地睡去。谁知,就在刘定国将睡未睡、迷迷糊糊的时刻,猛然想起一个细节,内心不由一惊。

当时,在参观完几家企业之后,郑副书记一行即将离开雎阳返回省城。刘定国立即电令梅林县的领导迅速送些茶叶过来。梅林县是雎阳著名的产茶之地,有山有水,风景如画,尤为可贵的是该县水质清冽,甘甜可口,所产的茶叶也是上好的龙井,早在明清时期就是进贡朝廷的佳品。市委书记招呼,梅林县的领导不敢怠慢,县委书记出差在外,县长协同常务副县长亲自把几大箱茶叶送了过来。郑副书记对那几大箱茶叶未置可否,倒是对梅林县产茶的历史非常感兴趣。同来的常务副县长就是雷东生,颇有口才,梅林县的茶叶产业由他主抓。雷东生介绍说,梅林县的茶叶起自元末明初的那段时期。

当时,梅林县还只是一个叫梅家集的镇子,镇上有一个叫梅大善人的地主。那个时候,梅大善人还不叫梅大善人,都叫他梅大老爷。梅家祖上是有名的商户,几辈人积攒下来,就成了方圆有名的大地主,家大业大,镇上的穷苦人家大多给梅家做苦力,也就是长工。

有一年,整个西北大旱,四邻八乡的老百姓十有都出去逃荒,只有梅家集的村民还都守在村子里,原因是梅家老爷突然决定修建梅家庄园,凡是参与修建庄园的长工都管饱饭,但没有工钱。整个西北大旱了三年,梅家庄园也就断断续续修了三年。第一年,村民们虽然吃的粗茶淡饭,尚能管饱;第二年,就变成稀粥黑面窝窝头了;第三年头上,就连稀粥黑窝头都成了稀罕物,粥里面掺杂了大量的一种很苦的树叶子。那种树叶子山上随处可见,虽是大旱之年,地里几乎寸草不生,但山上一种叫作苦树的矮小灌木却长得绿茵茵的,生机盎然。村民们都很愤怒,认为梅老爷是黑心地主,虐待劳工。适值全国大乱,兵匪四起,有几个年轻好胜的年轻劳工于是率先发难,在午饭时分带领一部分怒火中烧的村民冲进梅老爷的居所。梅老爷病了,病得不轻,躺在病榻上一动不动。村民们冲进来后,先是检查梅老爷的膳食,看这个黑心财主吃的是什么好东西。然而,让他们大吃一惊的是,摆在梅老爷病榻前的食物,竟然和劳工们吃的一模一样:掺有苦树叶子的黑面窝窝头和稀粥,只是粥里面的米粒稍多些。这时,村里的一些老人闻讯赶了过来,他们呵斥闹事的年轻人都跪下来,然后声泪俱下地告诉他们,说大旱之年,许多村庄的村民都出外逃荒,大部分人饿死冻死在异域他乡,唯独梅家集人虽然艰苦,却都安安然然地守在故土,为什么?就是因为梅老爷害怕大家出外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倾尽家财,说是修建梅家庄园,实际上是给乡亲们一口饭吃啊,是给乡亲们一条活路啊……

三天后,梅老爷去世,村民们自发在村东头修了一座梅家祠堂,为梅老爷塑了金身,俗称“梅大善人祠”。梅家集人靠在稀粥和窝窝头里掺苦树叶子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等到大旱之年过去,当年苦得涩牙的树叶子竟然让村民们怀念不已,有勤快的村民会采摘些叶子回来晒干,专门冲水喝,竟然觉得苦得很有味道。梅老爷子的后人受到启发,从南方产茶胜地请来两名茶师。经过两名茶师的验证,认为梅家集山上的矮小灌木是上好的茶树。两名茶师就地驻扎下来,教村民们采摘茶叶、加工茶叶,逐渐形成了种植、加工、营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梅家集也成为有名的产茶胜地,各方商贾云集,发展到后来,梅家集就由一个小镇子变成了一个人口密集的县城,后人为了怀念梅大善人,把山上郁郁葱葱的茶林称为梅林,梅林县由此而得名。从明朝时起,梅林县的茶叶就开始向朝廷进贡,并颇有美名。

郑副书记听得津津有味。

最后,雷东生又说,梅林县的茶,性凉,是盛夏消暑的上上之选,唯一的缺陷就是,胃不好的人,肾功能不全的人,前列腺有毛病的人,最好少喝,否则,就得一趟趟往厕所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