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办公桌上的电话响了,小张知趣地退出去。
李文韬拿起电话,“喂”了一声。
“李文韬,你干么关机?”
是陈小瓷。
“没啊。”李文韬边说边摸出手机,一看,电话果然关着,摁了电源开关,灯光闪了闪就没反应了,电池没电了。
他说:“电池没电了。”
“你这下出名了啊?比艳照门的还那个。”陈小瓷说。
李文韬鼻子塞,说话就有些闷声闷气的:
“你老公哪有那样的福气?这辈子,有你一个就够了。”
陈小瓷说:
“你怎么啦李文韬?用鼻子眼出气呢……”
“感冒了,还不是拜你所赐?”
“去你的吧,得了便宜还卖乖。”陈小瓷娇嗔道,“都说天上会掉馅饼,没人见到过,你李文韬哪辈子积的福,馅饼就真掉你脑袋上了,还一掉就俩。”
在陈小瓷的眼中,他哪个副主任就纯粹是天上掉下的“馅饼”,本以为就老死在这个从七品上,谁承想还能掉下一个正儿八经的“七品”。
夫妻俩斗了几句嘴,陈小瓷还有课,就挂了电话。小张送来几份文件和当天的《雎阳日报》,报纸上登着李文韬写的大通稿,头条,关于那个省委副书记的。
所谓通稿,实际上就是长篇通讯。因为李文韬毕竟是市府办副主任,又经常写这样的文章,没有那个记者敢轻易挂自己的名字,署名就只有李文韬一个。
《雎阳日报》曾经为报道署名出过一次笑话:基层某县有一个组织部的干事,写了一篇文章,投到《雎阳日报》,结果,文章是发出来了,但作者名字却变成了两个,第一作者署的是报社一位主任的名字,那位干事成了第二作者。那位组织部干事虽然不痛快,但也不好说什么。
事情如果仅止于此,也就罢了,时过半年之后,全市评选“好新闻奖”,那篇文章榜上有名,名单在《雎阳日报》上公布出来,作者署名这次变成了一个人,竟然只是报社主任的名字挂在上面,而那个县委组织部干事的署名却消失得无影无踪。组织部干事不服,跑到市委宣传部大闹一场,但除了留下一场笑谈以外,再没了下文。
李文韬拿过《雎阳日报》,自己的文章醒目地登在头版上,署名紧挨着文章标题。写这样的官样文章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也没有什么好惊喜的,只是内心隐隐有点疼,想自己满腹才华却为他人作嫁衣,写这些狗屁不如的文章,别说名留千古了,不留下骂名就很不错了。
因为文件要一周后才发,所以,李文韬干的还是当副主任时的分内事儿。
小张说,市长们都去参加新工业园区的选址现场会去了,张德禄主任陪着。
李文韬没吱声。官场有官场的游戏规则,常委会上定了李文韬担任办公室主任,虽然文件还没发,但李文韬的身份立马就会发生转变,原先围着主任工作的班子就会围着他转,市上的好多工作就会以李文韬为中心上传下达。按说市长们今天去参加新工业园区的选址现场会,应该是李文韬陪着去,偏偏是张德禄。这就不合常规。
但不合常规的事情多了去了,就像他的提拔,事前没人找他谈话,组织部门也没有例行考察,说定就定了;常委会上定了以后,至少应该有人跟他正式谈个话吧,也没有,只有欧阳副市长没头没脑地说了一句“好好干吧”。组织部门肯定会有一个补充谈话,等于把之前没有的例行考察这个环节补上,但没见通知,李文韬也不好主动去问。
市长们都不在,办公室就比较清闲。李文韬到各个处室走了走,大家都向他祝贺,他只是矜持地说哪里哪里,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话要表达什么意思。秘书科是他分管的,大家的反应就异常热烈一些,李文韬刚进去,一帮子秘书就鼓起了掌。李文韬怕别人说他张扬,就挨个儿握了个手,赶紧躲回办公室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