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已经或者正在迈向小康生活,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对于什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想应该是小河汇成大河的道理,即是由许多微小的变化累积而演化成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但对于这样的美好,我倒愿意从农村的变化说起,因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农村变化是最为可喜的,也是非常惊人的,不是吗?
我出生在农村,也在农村长大,所以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正因如此,我才对农村的发展变化有着一定的记忆和感悟。我所待过的农村,即便和那时的城市相比,简直也是两个大不同的世界,农村除了地域宽广之外,似乎什么都显出狭窄;而城市除地域狭窄外,却什么都显得宽广。这或许也是改革开放之前,以至更远年代我们国家的状况吧。
但自改革开放后,整个国家的形势都在发生逆转,出现了翻天覆地也是有目共睦的重大可喜变化。以下仅就改革开放后,农村面貌与城市相比,主要发生哪些细微变化,作以略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是刚上学不久的孩子。那时还是改革初期,农村的生活不说极度贫穷,也是极不富裕。也许在那个年代,自家想有一台电视机都是过高的要求,不仅不可能,提出来也会被别人笑掉牙齿,认为是异想天开,不自量力。我记得我第一次见到14英寸黑白电视机,简直惊呆了,想世上哪有这种怪物?后来,对电视的向往,简直就成了我成长中的一种心事。主要那时不管是省台还是地方台,都在播放连续剧《霍元甲》、《陈真传》、《霍东阁》,还有《谢雕英雄传》,我和哥哥们只要一有时间,哥哥们就轮流背着我,偷偷跑到十多里外的一家看那台黑白小电视机,那时看得真是过瘾极了,所以之后便成了我一生中对新奇世界的遐想和向往的最美好的记忆。可是现在,电视已从小尺寸变到大尺寸,由黑白变到彩色,由四方型逐步变到宽荧幕,更由显像管级变到了等离子级,不仅如此,还满城可买,遍地可看,这个变化,可谓没得说。
在我小的时候,广播也是农村家家都有的东西,所以对广播记忆同样深刻。虽然村村通广播在改革开放前就有,但我觉得我们那里还是盛行在改革开放后的不长时间里。记得有两种广播(我们那里不叫喇叭),一种是薄薄的黑纸做成的,声音明显沙哑,也很容易被弄坏,质量不算好,我们叫做纸碟广播;另一种是稍大一点的,不仅纸质硬,四周都是通过铁质框架固定起来的,质地好,播出来的声音也浑厚,我们叫做铁盆广播。通过这样的广播,可以听到省电台、县电台和乡文化广播站传来的优美动听的歌曲和乐曲,关于全国新闻也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多,乡里下达什么通知,广播也是最适用和及时的通讯工具。还有,那时的农村沿庄和户外所见到的电线杆子,其实都是广播线路,就象现在的电话线路一样四通八达。但那时的广播就象我的钟表一样,每天听,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播什么节目,每天上学都是靠听广播来掌握时间的。现在,只要有机会到农村去,就会听到家家户户广播的声音,而一听到这样的声音就会想起我们小的时候。
对广播的记忆,我还有一个。我们兄弟四个都很好玩,尤其对广播通讯类的东西更感兴趣。我们会自做天线,就是用粗铁丝围成圈做成网状接收器(就象今天的电视室外天线),顶部还竖一铁丝头(就象现在的避雷针),做成后再用长长的金属线绕接在竹杆上,然后把竹杆绑到家前屋后的大树上,但那时也知道天线超出树头越多越好的道理。接到屋内的线头,可以和广播线连接起来,当乡广播站停播的时候,我们就把天线上的信号搭上去,便可听到很多信息,只是许多电台的声音都会或大或小,有时还会小到听不见。曾听哥哥们说,信号也是翻山越岭过来的,据说还受风的影响,所以会出现这种时有时无的现象。我觉得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关于童年的特别记忆,明显具有家乡或时代的一个特色。
我们家乡用水,到现在还是每家每户从压把井里打出来的。以前用水都是从老远的河里、周围的塘里挑来的,后来乡里积极鼓励家家户户打井用水。就在我们家乡,目前每家每院仍然用着各自的压把井。但据村卫生人员讲,刚从井里压出来的水,最好盛到缸里,经过太阳一番照晒,那样的水才是较好的饮用水。我们就是这种经过太阳照晒的水的哺育长大的,那压水时用力的感觉,那水的清澈,还有水的味道,今生怎也忘记不了。
对于照明电,现在家家都能用得上。但对祖祖辈辈点油灯的农民来说,能从此看到电的光明,其兴奋的状态可想而知,拥有有电的生活,那时简直是天大的喜事。自打我的老家用上电后,关于电的机械设备便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也改变了人的一些劳作方式,比如磨面电机的出现就是一例。以前农村都用石磨来磨小麦和玉米面粉的,但通上电后,都改换电机磨面了。以前农村人做豆腐用石磨,之后也开始选用电机打浆了。因为有了电,农村的工厂企业也开始从零到有,又从有到矗立如林。企业在农村的落脚,农民从中获益是必然的,对农村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在人都能感觉到自己外出的便利,哪怕随便走进村落都是如此。村与村之间,村与城市之间,现在再也不会有必走的泥泞路了。简单的石子路有,薄油路有,做得象模象样的公路也有,真正阡陌交通的全国一盘棋景象早已出现。“要想富,先修路”这样的发展思路和战略无疑是正确的,只有先铺路,铺好路,才能请进来、走出去,所以公路对改变村貌、繁荣村落,使得富裕辐射到更为广范的人群,都是功不可没的。如今,因公路的繁盛而使流动人口增多,已是一个值得颂扬的社会现象。
多年前,农村青年在家闲呆的现象就已明显减少,因为他们都进到城市打工去了,不管是文化高一些还是根本没文化的,凭力气就能平等竞争,就能得到一份不错的事做,就能得到一份用自己的力气挣来的工资。现在,打工潮已然成了现代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打工一族也切实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城市面貌有了重大改观,他们的功劳可不小,他们一直在为城市的高楼大厦添砖加瓦,为城市前进的轮子助推一把力。
现在不仅广播、电、公路村村通了,固话前些年在农村也大为普及了,手机近年来普及得更为迅速。可以说,电视、广播,特别是固话和手机,都是现代信息沟通不可缺少的工具和渠道,这是谁也不可小视的一个变化。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