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乐于接受西方思想和学术的帝王,引章说的话他怎么会不知有理无理?但眼下,连国内吏治都问题重重,蒙古和西藏又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加上还要防着俄罗斯那边捣乱、还有每年都有的黄河水患,他哪儿还有那么多精力去解决南边海疆的对外贸易?
但引章这么说了,他并不正面出言反对,他相信胤禟和张廷玉必然会嗅到一些什么,至于他们会怎么做,他可不管,争睁只眼闭只眼,看着就是了
这日到了山西境内,放眼望去,莽莽群山脊梁雄浑宽阔,但起伏的巨大山莽之间,林希木少,仅一层稀薄的灌木,或者,便是被千百年来的雨水冲刷得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一道道,一卯卯,起伏不绝,顿觉天宽地阔。
康熙深沉悠远的目光缓缓扫过,蓦地收回,向身边诸人吩咐道:“咱们且悄悄的往沁水、临城那边去,在地方上走访走访,先不要告诉老四他们。”
众人自然领命,便买了当地普通百姓样式的衣衫换上,做当地打扮,缓缓向沁水一带过去,查看一路上村镇的红薯土豆栽植情况。
因走的大都是一高一低、弯弯曲曲的黄土小路,马车自然也弃了。胤禟生怕引章骑马难受,本要给她买一头驴子骑着,引章抵死不干:别人都骑着高头大马,她一人骑个驴子,那得多憋屈、多滑稽
康熙时不时下马,望见地里有百姓在干活便上去瞧一瞧,问一问。此时已是九月中旬,种在地里的红薯、土豆已经开始陆陆续续的收获了。康熙见出产的果实果然如胤禛和引章所言,产量甚高,个头也很大,百姓们面上都露出笑容,他不禁也暗暗点头,脸上增添了不少神采。
引章倒是机灵,每到一处便微笑着跟那些地里的农民搭话,问了许多栽植的情况,比如谁教你们种植的?来人态度如何?期间有没有再来看过?有没有告诉你们怎么储藏?收成比起玉米大豆怎样?今年可能熬过去?来年还种不种?等等,又顺便跟他们聊了聊各种不同的吃法,又说可以换一些小麦大米,可以跟红薯土豆混着吃等等,倒也说得有模有样的,农人们见他们虽然衣衫简朴,但神气之间流露的气韵非同寻常,一开始还有点怯怯的不太敢说,见引章笑吟吟的,言语之间对庄稼农活十分熟稔,情不自禁大起共鸣好感,便也笑着回答得有声有色。
从这些对话中,康熙了解到了胤禛的不辞劳苦和骆家人的认真谨慎,心中大悦,暗暗点头。他哪知道,引章几乎是每五天一封信送到引华和吴管家手中,让他们一定一定要管教好手下人,待人要谦和,教人要尽心,而且,行事还要低调,绝不许贪图名声。引华和吴管家向来对她的话奉若神明,而且一看胤禛那个样子,本能的便生出一股肃然之意。
第二卷拓野开荒第374章观察
收费章节(12点)
第374章观察
而且,引华更委屈的觉得,胤禛好像对他有意见,很深很深的意见,更加不敢有半点儿怠慢了
其实也不能怪胤禛,胤禛自己还吃了哑巴亏憋了一肚子火呢
当他领了皇命出京,来到此处与引华会合时,被突然之间出现在自己身边的翠羽吓得脸色“唰”的一下变了,使劲眨着眼,翠羽惊慌失措的目光和发白的脸色告诉他,他没有看错
胤禛稍微一想,就知道自己上了引章的大当了,当时气得七窍生烟偏偏这口气还出不得。而且,胤禟可以装作没遇上翠羽,他可做不来这种欺瞒君父的事。所以,虽然上了当,但这当他还的继续上下去。
胤禛当时没有认翠羽,毕竟,康熙已经下过圣旨,翠羽格格是已经“薨没”的人,他也只能在私下里跟她接触。
翠羽虽然不怕胤禛,但乍然遇上而且是陪着自己心上人时被自家哥哥抓了个正着,她还是有点别扭的。所以胤禛私底下逮着她了,问一句她便答一句,一句也不敢隐瞒。胤禛听了更加生气,对着她半响才吐出一口气。
说不得,只好硬着头皮将找到翠羽的消息想个妥当的法子告诉康熙,其实这事倒不为难,为难的是,翠羽给自己找了个未婚夫,还是个被革过功名、现在又种地又做生意的普通人,既非名门又非望族,康熙知道了不气死才怪呢
于是胤禛沉吟思索再三,觉得用书信已经难以将此事加以说明,便决定一安排好手头事务立刻回京一趟,跟康熙亲自禀明此事原委。当然,他不会捅出胤禟引章早已见过翠羽的事,他不是那种在背后说人闲话的人,哪怕这闲话其实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