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耽美小说>清朝种田记> 清朝种田记_分节阅读_14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清朝种田记_分节阅读_144(2 / 2)

引章莫名其妙,点了点头:“还不错”

“还不错”郭泠提高了声音,脸色一沉,咬牙道:“可是爷半个谢字也没听到”

引章望望他,一副你不是吧的表情,好一阵方“嗤”的轻轻一笑,淡淡道:“你没听过施恩莫望报吗?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岂不是很可笑?”

郭泠气得心头一堵,越发气急败坏道:“爷不管难道这一路上,你对爷的看法一点点转变也没有?你别忘了,你先前还扇了爷耳光,爷都没找你算账呢”

不甘他实在是不甘

来了,来了引章在心底暗道,她就说嘛,这个小心眼的男人怎么可能轻易摒弃前嫌,原来是要一块算总账引章也想开了,反正躲也躲不过去,早一刀晚一刀都是一刀,当下眉头轻扬,下颔轻昂,哼道:“你想怎样?痛痛快快划下道来你要是想打还我,无所谓,省得我欠你的,来吧”说着闭上了眼,脸颊微向前倾。

半响,预料中的耳光并未落下,引章慢启秋波,对上郭泠气得发白的脸,唬了一跳,下意识退了半步,抿着唇,一眨不眨望着他。

“哼”郭泠气得七窍生烟,冷笑道:“爷不屑打女人骆大小姐,你听清楚了,总有一天,哼我们走”说着怒气冲冲带着手下人扬长而去。

引章莫名其妙,半响“切”了一声,拂袖道:“莫名其妙咱们也走吧”

回到湖春路骆宅,久别重逢,彼此相见甚欢。

引章第一件事便是问鱼儿那个讨厌的郭泠有没有闹了什么事?鱼儿并未细谈,只淡淡一笑,道:“那人已经离开杭州了,小姐您就放心吧八成他是信了小姐嫁人的事”

引章点点头不语,也没说郭泠是翠羽哥哥的事,藿香等根本不知这二人原是一人,也都没说什么,大家听说那位讨厌的家伙已经离开杭州,都很高兴,七嘴八舌的询问鱼儿其中的经过。鱼儿只是笑笑,略说了一两句,便向引章汇报各行生意上的时事。

一宿无话。次日,引章照例去玲珑绣坊看看绣品的进展,两幅绣图已经完工,一副盛世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色彩艳丽而不媚俗,相反衬出一种华贵的气势,大小十几朵花朵有的吐露盛开,有的半倾半开,有的含苞欲放,花瓣层层叠叠,呈现着多种色泽晕染,极富变化和立体感;另一幅万马奔腾,以名画《饮马图》、《春郊放马图》、《奔马图》为蓝本,一匹匹健壮的骏马双目灼灼有神,马蹄飞扬,鬃毛齐飞,仰天嘶鸣,争先恐后,极富力量与运动之美,仿佛要从绣品上奔出来似的,活灵活现万马齐喑的情景,见之令人震撼引章见了心头大振,饶是她不懂艺术,也恋恋看着挪不开眼,称赞不已。

再看那十六扇的大屏风,已经绣好了三扇,再有两个月应该可以完工。引章和巧手商量过,一反单幅做绣或者以组为单位绣相类事物的常规,而是将十六扇屏风作为一个完整体,就像书画中的长卷一般,绣品的名字也很平常,就叫做《大草原》,绣的自然是草原风光:近处绿草如茵,油亮亮的叶子在阳光下微微摆动,波浪似的涌向远方,野花绚烂点缀其中,美丽而张扬;中远处牛羊成群,牧人骑着骏马,挥舞着鞭子驱赶羊群牛群;更远些是提桶挤奶的牧民、与牧羊犬嬉戏的孩童、冒着炊烟的蒙古包、祈福的玛尼堆……一条弯弯曲曲的河流缓缓流淌,温柔而恬静,阳光洒在缎子般柔滑温顺的河面上,泛着点点粼粼金光,更远处,是线条刚硬、高耸入云、雄壮异常的雪山,山顶白雪皑皑直刺苍穹,在琉璃似的蓝天下异常的圣洁与美好最右边,竖题一首十分贴切的狂草古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如今完工的,只有冰山一角,但已可见其不俗,引人入胜。

“巧手,真辛苦你们了”引章由衷感慨,目不转睛瞧着这绣品,恨不能走进去。

巧手笑笑,小小的绣花针在额畔发髻擦了擦,笑道:“绣起来倒不觉得苦,不过,倒还真有个问题,该跟小姐好好商量商量”

“哦?”引章不由得注意起来。巧手是个最严谨务实之人,她说有个问题,这个问题绝不是一般的小问题“先别忙着说,下午早些歇工,抽时间咱们好好说说”

“我也是这么想呢”巧手点头笑笑,与一旁的鱼儿相视一眼,鱼儿会意点了点头。

晚饭后,引章、鱼儿、巧手姐妹、蓝楹还有王效珍几人聚在一处,巧手便娓娓道来。

原来,是为了各色丝线的事。刺绣一道,配色极为重要,各色深浅浓淡极为讲究,一个把握不好,绣出来的东西便会失了神韵。从前巧手姐妹绣的都是香囊、手绢、扇套之类的小件,没绣过这样大件作品,对色彩方面要求不多,故而她们事先也未料到碰上大件作品会有这么多事。单说绣那牡丹花,光红色一系便需用到大红、品红、枣红、妃红、莲红、桃红、海棠红、石榴红、樱桃红、银红、茜红、胭脂红、朱红、水红、木红、丹、彤、赤等各种不同红色的丝线,有的相互之间差别极小,一般人几乎不能分辨。正因如此,市卖丝线中也很难配齐各种颜色,大多混卖混叫,上等的绣坊基本都有自己的染色坊,自染丝线,除了基本色,其他的都是自制自用。玲珑绣坊尚不具备此等条件,因此配色时要什么没什么,苦不堪言,愁得巧手长吁短叹。好在王效珍在这一行小有名气,加上平日乐于助人,靠了他的面子才向别的绣坊匀了些丝线救急。但是,这并非长远之计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