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 木 谣-第二章 七品钦差(4)_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
当前位置: 御宅屋自由小说阅读网>历史军事>楠 木 谣> 第二章 七品钦差(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 七品钦差(4)(1 / 2)

4黔北举足轻重,是不可多得的圣地,千余年来王气所在,才演变了不少历史大事。而黔北赖以依靠的屏障大娄山,关系进退攻守,得失成败,其心脏核心要塞娄山关,世称天下第一险关,尤为举足轻重,不可小视。

娄山关在桐梓县城正南,去城十数余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黔北,曾经二度激战娄山关。的千古绝唱《忆秦娥-娄山关》,便是在娄山关战役取得胜利以后,壮怀激烈,情不自禁而写下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语出惊人,气概非凡,后人争颂不已。

娄山关如何险要,红军如何激战之事,暂且不说,这里另有一段大明王朝万历二十八年平播,北路大军总兵将军刘綎大战娄山关的史实,因事关本书主人翁刘达一,却不能不细致分讲了。

这事还得从朱明王朝神宗皇帝,万历二十八年说起。

万历二十八年,朱明王朝聚集八路大军,平息播州(遵义府在明清前称播州)杨氏叛乱,史称平播之役。

播州杨氏,始于晋人杨端。大唐王朝乾符三年,杨端率领晋兵挺进黔北,逐南诏国滇人回滇,收复播州等失地以后,便世袭统治播州。播州杨氏,至大明王朝万历皇帝时,已传至第二十九代孙杨应龙,长达八百余年。这八百余年中,播州杨氏历经唐、五代、宋、元、明等王朝,均与历代王朝皇室相安无事。但是,播州杨氏到底是割据一方的豪强,并且雄据西南黔北,经八百年经营,屯兵蓄势,力可敌国。到大明王朝万历皇帝时,播州杨氏也逐渐成了朱明王朝皇室的一块心病,令神宗皇帝,早晚寝食难安,必欲除之而后快。

大明王朝为了控制播州杨氏,曾示恩宠,令播州杨氏嫡系子孙入朝为官,名为重用,实为人质。一旦播州杨氏有二心,必然投鼠忌器,不敢明目张胆,公然对抗朝廷。但是,至朱明王朝神宗皇帝时,播州杨氏与王朝皇室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愈演愈烈,已经到了不可调和,一触即发的地步。万历二十七年,神宗皇帝以杨应龙抗命为由,设计将杨应龙羁押于重庆,意欲问罪。至此,播州杨氏与王朝皇室之间的矛盾终于不能掩盖,彻底暴发了。

然而,播州杨氏也并非鼠辈。自从杨端领播州宣慰使后,播州杨氏代有能人,杨应龙更是蛟蛟者,文韬武略,皆十分过人。杨应龙因袭领治播州以后,于大明王朝图播之心,洞若观火。他为了缓和与王朝皇室之间的矛盾,也曾经不惜牺牲,为朱明王朝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尤其如此,更令王朝皇室惶恐不安,从而促使神宗皇帝,下定决心图播,剪灭异己。

朱明王朝排除异己,不容藩镇,杨应龙岂有不知之理。他知道自己尽管曲意奉承,早晚也必被朱明王朝所不容,故自从承袭领治播州以后,便对朱明王朝倍加防范,积粮屯兵,无一日懈怠。他在重庆不慎落入圈套,身陷囹圄,为朱明王朝掌控之后,倒也不甚慌张。待得数日,看准时机,暗中花些银钱,买通狱吏,一走了之。他急急回到播州以后,对大明王朝也然不抱任何幻想,立即举旗兴兵,与王朝皇室势不两立,并且一鼓作气,掠城夺地,连续拿下綦江等数县,直逼渝州。一时之间,播州兵马,南征北讨,东夺西进,锐不可当,以至于朱明王朝,上下哗然,不知所措。

但是,朱明王朝万里江山,播州兵马一时间岂能动摇,并且神宗皇帝也不是后来的崇祯皇帝可比。他稍微有些慌乱之后,便镇定下来,调集重兵,镇守播州以外险关要塞,阻截播州兵马,因而播州兵马得势一时之后,便难进尺寸。杨应龙也自知播州兵马,虽然有数十万之众,但是,与朱明王朝比较,到底力量悬殊太大,也不敢轻易进兵,只有收缩兵力,固守待变,一旦有了战机,再与朱明王朝一决雌雄。

杨应龙一代枭雄,这一番打算,原也无可厚非。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神宗皇帝也非泛泛之辈,他岂能给杨应龙喘息之机,此时天赐良机,他以王师而荡贼寇,天下昭昭,名正言顺,播州杨氏无异于自取灭亡,朝廷兵马岂有不胜之理。万历二十八年,他便诏令两湖、两广、苏粤、四川、荆楚等数省,齐集二十余万众兵马,以四川巡抚李化龙为总督,分八路进兵黔北,意欲一鼓作气,荡平播州。

朱明王朝神宗皇帝与播州宣慰使杨应龙,都是玉皇大帝的外孙——不是凡人,真可谓钉子遇了钻,碰上对头了。

四川巡抚李化龙,总督湖广、荆楚等数省八路大军,分南、北、西三路,分头并进,征讨播州杨氏。李化龙八路大军,如何分头并进,恕不一一尽表,本书单表北路总兵官刘綎,如何率领北路兵马,攻破天险娄山关,兵临海龙屯,以至于一代枭雄杨应龙,眼见大势已去,自缢身亡,从而结束了晋人杨氏,世袭统治播州八百年历史。

却说四川巡抚李化龙,于万历二十七年奉诏总督八路兵马,征讨播州叛逆杨应龙,却迟迟没有向播州进兵。他深知朝廷八路大军,二十余万众也然不少,但是,由各省凑合的兵马,无异于乌合之众,如果贸然进兵征讨播州,并无多大胜算。他是一代儒将,深谙用兵之道不在于众,而在于精,在于用。众者,取其势也,用者,取其精也。但凡用兵,只在于众,缺少精兵良将,则难以成功一事,而仅有精兵良将,必然势寡,也难以威慑敌众,故两者不可有缺。也正是因为如此,用兵之道,方才也有虚张声势一说。

如今征讨播州,有八路之众,分进合击,其势已经足也。但是,李化龙却也知道,统领诸路兵马总兵副将,尚无一人可堪大用,缺少良将,匆忙进兵,何以取胜。他路暂且不说,尤其北路,最为要紧,非有良将不行。一旦进兵,各路兵马,皆视北路定夺进退。北路进则进,北路退则退;北路有功,则各路有功;北路无功,则各路无功。作为总督,除却北路兵马,其余各路,他倒是也不十分忧虑,只需至时,督促总兵副将,遵令行进就是。惟有北路兵马,他半点不敢马虎。如若北路无良将可寄以厚望,那么,他一番辛苦努力,不但无有寸功,而且还会因此毁了一世英名,既无颜面对朝廷,面对众将士,并且忧谗畏讥,只怕从此再难抬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