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0章(1 / 2)

第60章

一晃就到了放榜的日子。兄妹三人围坐谈天,姐妹俩观察沈云逸的神色;见他仍然一副淡然模样。不由得想;父亲当年是否也这般早熟?

松鹤和柏砚出府替少爷看榜;拾墨拾宣在不远处候着;和两位姑娘身旁的丫鬟聊天。这几个小厮跟在沈云逸身边不短了,也沾染上不少书卷气。

沈云华面带笑意往那边瞟了一眼;道:“月婳这丫头很是机灵,跟了我也有几年。哥哥要不做桩好事;将拾宣配给她?”

沈云逸一愣。沈云梳略有些好奇地问道:“若我没记错;月音和月菱比她年长。阿姐为何先考虑月婳的亲事呢?”

“傻丫头,哪是我先考虑她?只不过近水楼台;正好有合适的人罢了。”又偏头看兄长;“他们郎才女貌,再说;跟在大哥身边的人我最放心。”

沈云逸浅笑点头。“既然华儿这么说,肯定是看出他们两人都乐意。那回头我问问拾宣;你跟母亲知会一声。”

“好。”

沈云逸顿了顿,似乎还想说什么;却没张嘴。他并不知道母亲私下与萧夫人的默契,以为妹妹还未有合适的人选;自然不想提起她的伤心事。

“少爷中了;少爷。。。。。。”

难得见到柏砚如此冒失的样子。沈云华抢先问道:“大哥中了几甲?”

看这小厮的模样;名次一定不错。

“探花!少爷中了探花!”

“太好了!”沈家姐妹异口同声道,随即相视一笑。沈云逸罕见地呆了一下;咽下了口中不可置信的反问。

只有此时,他才显出一些少年人的意气来。

沈侍郎长子中探花的消息很快不胫而走,沈明义几次上朝,无论熟悉不熟悉,不少人上前道喜。甚至一向不屑于,或者说故作不屑于这些表面功夫的萧尚书也轻描淡写地说了几句。

虽然只停留了片刻,足以让同僚们投来艳羡的目光。

直到夫人提及萧家有意结亲之事,沈明义才有些明白,却又更疑惑了。

而除沈府之外,最高兴的要数庄家。儒雅温和的光禄寺卿手抚胡须,笑眯眯地听着同僚们的议论,不动声色地将那些打探消息的话都挡回去。庄夫人双手合十,庆幸当初眼光好,长女的未婚夫婿不但人品性情挑不出毛病,前程也是一片光明。

十六岁的探花郎,自开国以来也不过十余人。

沈云梳正坐在桌案前奋笔疾书,她有些亢奋,却不全因为这个消息。在得知兄长的名次后,她顺便让清浣出府打探了其余一些人是否中举。有十二钗家中兄弟,钱老的得意门生赵旌和王延亭,当然,还有祝瑛。

祝瑛中了二甲十九名。她没花太多时间温习,只在考前半月突击了一下,取得这个名次全靠自幼饱读诗书的功底。如今她在兵部做事,君子六艺中的骑射也是庸中佼佼。清浣回来绘声绘色地说,祝郎中横刀立马的模样,引得不少女子春心萌动,往她身上扔绢花手帕。即便知晓了她是女儿身,竟也没有转变态度。

李淳儿对此不以为奇。“子佩俊朗的模样,比须眉男儿丝毫不差。且文武双全,换我也会动心。”

她和忠烈伯世孙终于以平辈相交,也不拘谨了。然而话语中,仍是处处维护。

祝瑛手抖了一下,心中无奈。

可她不心动啊。

然而逐渐放下那段无望的感情,很快恢复了神色,皱眉道:“天下之大,藏龙卧虎。我总觉得,能考取这个名次有当今偏爱的缘故。”

李淳儿奇道:“子佩何时也如此低看自己了?”

祝瑛笑笑,没说话。不一会儿李易端来打卤面,几人起身接过。沈云梳注意到,祝姐姐的神情中多了暖意。

这般回忆着,手中墨笔落在宣纸上的发出刷刷的响声。

她在写一个女扮男装为官,清正廉明,聪慧果断,最终造福一方的故事。以祝瑛为原型,话本的结尾,主人公鼓励巾帼女儿当自强,追随她的人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冒了出来。

阿罗说圣上绝不是心胸狭隘,疑神疑鬼的人。这些话本只要不涉及朝廷要事,陛下便不会干预。

沈云梳一边遣词造句,一边分神想着关于书院的草案。不知不觉,已是日暮西山。清莲来通禀了好几回,她都无动于衷。

最终还是曹氏出马,教训道:“姑娘,晚膳已经凉了。您再不来,老奴就吩咐她们撤下去,小厨房也不用做夜宵了。”

沈云梳从思绪中惊醒,讪讪地笑着。“奶娘,我这就来。”

心中却是一片温暖。

“姑娘是有志气的人,就像近来风头正盛的祝郎中一般。但身体要紧,有个多愁多病的身,什么都干不成。”

“云梳记下了。”

奶娘管理内务是一把好手,却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她不会多过问自己在外行事,只抓紧饮食作息,在闲云阁内为自己撑起一片天。

慢慢喝着鱼汤,激动的心情平复了些。祝姐姐金榜题名后圣上并没有升她的品级,却宣布了一道旨意:以世孙忠义仁厚,文武双全,祝家后继有人的名义,恢复了祝府忠烈侯的爵位。

这宛如一块大石投入平静无波的湖面。先帝惩罚忠烈伯的内情早已成为禁忌,当年的老臣三缄其口,年青的官员们更是一问三不知。眼下皇帝宣布这道旨意,没有明说忠烈伯是冤枉的,但恢复爵位的理由又实在靠不住。难免有不孝,忤逆先父之嫌。

相比之下,另一道圣旨就没那么显眼了。命令京县、畿县、望县及紧县城镇由官府出资开设女学,其余上县如能做到,考评加分。富人捐献银两,也皆登记在册,各有表彰。有小道消息说,是杨孝和,钱朝先一同向皇帝进言。“女子无才便是德”早已过时,高山景行的妇人才能教导出德才兼备的儿女。

朝中“清流”一派对两位大儒很是敬重,其余官员也无意因此事与杨家做对。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